八月的连云港港,海风裹挟着热浪与机械的轰鸣。8月10日,一列满载哈萨克斯坦铬铁合金的中欧(亚)班列从阿拉山口过境,稳稳抵达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这样的场景,在这座东方大港已回响了三十余年。
效率,是这里的生命线。时间倒回两个月前的6月13日,一列满载哈萨克斯坦优质小麦的班列刚驶入基地,62个集装箱随即被巨型吊臂精准抓起,稳稳落入等候的远洋货轮腹舱。锚链哗啦作响,货轮拉响汽笛,直指越南海防港。“从班列进站到货轮启航,全程不到一小时!”现场调度员抹了把汗,语气笃定。
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央广网见习记者 李婕 摄)
这速度,源自基地创新的“一箱到底”模式——同一集装箱穿越国境、跨越山海,原箱、原封号、原产地证直达终点。叠加海关、海事、铁路共建的“绿色通道”与信息化手段,货物在港核销放行时效提升70%。如今,哈萨克斯坦过境中国的日用品、出口的矿产品与粮食,超八成在此集散。今年上半年,江苏对中亚五国出口110.99亿元,同比增长25.8%,“钢铁驼队”正将效率优势转化为真金白银的贸易动能。
几千公里外的里海沿岸,哈萨克斯坦阿克套港新启用的集装箱枢纽同样一派繁忙。巨型吊臂将集装箱稳稳卸下,即将经跨里海航线发往西亚及欧洲国家。6月9日,这处由中哈两国合作共建的枢纽先导区正式投运,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遥相呼应,串联起太平洋、中亚腹地与里海岸。
“三节点枢纽一体化”布局,悄然重构着亚欧物流版图,让“家门-国门-仓门”全链条贯通。“我们打造的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更是连接欧亚、稳定可靠的大动脉。”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恒学表示,“通过优化节点、提升效率,目标是让跨里海这条‘黄金走廊’真正降本增效,惠及沿线伙伴。”
织网的经纬仍在延伸。向东,“连申快航”如“海上巴士”高频穿梭,串联起连云港港和上海港两大重要内外贸枢纽港口;向西,6条国际班列如射线般连接亚欧国家100多个站点;陆向腹地,“一单制”服务功能延伸拓展至徐州、合肥陆港,海运空箱提前屯驻内陆,调运成本再降15%……一张以连云港为支点的陆海联运巨网,成为支撑江苏对外贸易增长的重要引擎。
今年前7个月,江苏省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3.31万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5.2%,增幅较全国高1.7个百分点,占同期我国进出口总值的12.9%。
“当前国家间、区域间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已演变为创新生态和开放体系的竞争。”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分析道。在他看来,江苏正以“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统揽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记者栾永胜 见习记者吕倩媛 李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