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援外 大爱远行 —— 江苏省人民医院医疗援非纪实
2023-09-27 10:28 来源:新华日报

非洲,一片美丽的热土,却因医疗技术落后,百姓常饱受疾病困扰。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开始派出医疗专家援非,这其中就有不少江苏省人民医院专家的身影。专家们克服各种困难,跨越山海,万里奔赴,救死扶伤。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后,省人民医院积极践行“大国担当”,医疗援非全面实现新跨越,赢得了当地人民的称赞,为医院也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万里奔赴

厚植中非友谊的沃土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从首次江苏医疗援桑算起,已经走过60年光阴。数十年来,省人民医院的陈家伟、戴传孝、林小俊、胡寅、孙丽洲、陆品红、杨小冬等一批又一批专家跨洲越洋,从南美加勒比地区的圭亚那到地中海中心的马耳他、非洲的桑给巴尔等,足迹遍布在遥远的异域,他们的辛勤汗水洒遍了非洲大地……

“早。”“哪里痛?” “轻一点还是重一点?”江苏省人民医院退休专家、古稀老人戴传孝,虽然时过几十年,但当地最常用的几句斯瓦希里语,老人家至今还能脱口而出。他还清楚地记得1964年8月28日这个日期——这是医疗队正式进驻桑给巴尔地方医院工作的日子。当时环境十分恶劣,医疗队员们只能暂时栖身一家简陋的旅馆,队员们曾三个月没能吃上一粒米。

环境恶劣只是一方面,更严峻的是当地缺药品、少器械。怎么办?自己动手。孟奇医师用最原始的工具,摸索出了生理盐水的制造方法。此后,大家又慢慢地尝试制作其他药品,这促使了后期队员们在桑给巴尔建立了首个制药车间。

在戴传孝家中仍保留着一张1966年12月13日发行的当地报纸和一张泛黄的《人民日报》。那年,他和另一位外科医生、南京鼓楼医院原院长周志耀在桑给巴尔完成当地首例断肢再植手术。当时,一名叫夏班•哈米西的工人,在工作时不慎被粉碎机轧伤了左前臂,只有一根动脉和一根神经没有断。

医疗队副队长、周志耀和戴传孝怀着巨大的责任感,决定冒险放手一搏,为他实施断肢再植。半年时间里,医疗队员先后成功为哈米西做了植骨、固定、植皮、修复等5次手术。出院时,哈米西已经能够用左手取食物、穿衣服,并做一些轻便的工作。断肢再植宣告成功时,震惊了桑岛,当年坦桑尼亚全国工人联合会在首都达累斯萨拉姆发表新闻,并刊登大幅相片,赞扬“中国外科医生做出了出色的工作,成功地进行了一次奇迹般的手术”。

援非期间,江苏专家取得的成绩背后,是他们的家人、医院与国家的支持。1987年6月至1989年7月,许莲华和医疗队员们在坦桑尼亚度过了难忘的援外医疗岁月。而在1988年5月,许莲华上小学二年级的女儿不慎手臂骨折,为了让许莲华放心,丈夫一直没告诉她实情,直到5个月之后,女儿的手臂完全恢复健康,他才写信告诉许莲华。看着那封家书,许莲华的眼睛湿润了……

真心帮扶

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

真心帮扶、倾力帮助,“江苏—桑给巴尔”万里“姻缘”一线牵。1965年,周恩来访问桑给巴尔时,亲切地接见了首批赴桑给巴尔医疗队员,并吩咐要给当地人民留下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在中国医疗队积极建议下,1975年桑给巴尔政府从跟随中国医疗队工作学习的技术骨干中,选拔出14名学员到南京进修深造。3年学习结束时,他们均获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随后成为桑给巴尔岛第一代由中国培养的医技骨干。

省人民医院陈家伟教授是另一位深受受援地人民爱戴的医生。1984年10月他受命来到了马耳他圣•路克斯医院支援。一天晚上,急救室收来一位高烧40℃持续不退、腹痛呕吐的病人,陈家伟发现病人肝脏质地硬且有触痛,认为这是一位晚期肝癌病人。几位主治医生半信半疑,在经过肝脏穿刺检查后证实了他的诊断无误,几位外国同行佩服得不得了。

因为陈家伟教授的到来,医院新开设内分泌科,并由他担任主任。此后,患者接踵而来,一批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尿崩症、库欣综合征、嗜铬细胞瘤患者在这里得到妥善治疗,结束了医院历史上这些疾病不能治疗的历史。

援外医疗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策略性很强的工作,医院高度重视,选派的专家都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优秀的专家,医院还专门制订了规范的援外管理办法。半个多世纪以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参与援外医疗人数达到60余人,专家们承载着党和政府的信任,肩负着人民群众的重托,兢兢业业,完成了受援国多项医疗救治的首例,为受援地区人民的健康作出了贡献,厚植了中非友谊的沃土。

江苏医疗援非故事

今天仍然在续写

7月25日,江苏省人民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16名来自桑给巴尔基文吉区医院、查克查克医院和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医院的非洲学员。这些学员对整洁、漂亮、先进的江苏省人民医院充满了好奇,赞美之词不时从学员们的嘴中迸出。

来自桑给巴尔基文吉区医院的医生Hamid Sheha Idrissa,已是第二次来中国。他曾在中国的医学院校度过了6年的学习光阴,会说一些简单的中文,此次故地重游,他格外激动: “这几年中国的变化太大了,江苏太先进了。要学习的内容太多太多,我得好好珍惜这个机会!”

“江苏的先进技术,江苏人民的友好态度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来自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医院内镜中心主任Hossam Salem医生则是头一次来中国,他对中国的一切充满好奇。他说:“我希望将江苏的先进技术学成带回祖国,造福埃及患者。”

这样的医学交流活动自中非合作项目启动以来,已进行过许多次。2020年以来,双方已开展远程交流59次,专题培训25次。江苏省人民医院作为江苏省唯一参与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的医院,不但迎接非洲学员来进修,还主动走出去交流。今年5月中旬,省人民医院院长刘云专门带队参加了中非人民友好协会举行的“坦桑尼亚桑给巴尔-中国卫生合作项目启动暨药械捐赠仪式”。 刘云说,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项目捐赠的疝气补片和缝线,已帮助100多名当地患者。

202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60周年,也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江苏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丁强说,长期以来,江苏省人民医院坚持党建引领,服从国家外交大局需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开展医疗援助桑给巴尔、埃及等地,推动“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助力打造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

用江苏力量

打造升级版医疗援非

“建设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是我国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上提出的倡议。这也给江苏省人民医院援非提供了根本遵循,医院分别与桑给巴尔基文吉区、查克查克医院,埃及艾因夏姆斯大学医院开展对口合作,开展技术培训、人才培养等。项目实施以来,江苏省人民医院与桑给巴尔开展线上培训近40次,捐赠200万元设备耗材,协调援外医疗队开展现场带教30余次。

作为新时期的新思路,中非对口合作突出强调了可持续性、高质量方案,将中国理念、中国技术、中国方案带入非洲国家,从“输血性帮扶”到“造血性帮扶”,从“开一刀救一个病人”、提供医疗设备、提高当地医生医疗技能,到更注重培养当地医生的诊断思维、规范操作及改善当地医院管理制度,在授人以渔的过程中,将中国声音传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丁强表示,作为江苏省内承担“30个中非对口医院合作机制”项目唯一单位,近年来医院不断整合优化医疗、教学、科研的优质资源,将国际合作交流作为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积极推进与非洲国家务实合作,为增进和巩固中非人民友谊、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贡献力量。

编辑:宋亦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