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求空间 盐碱变绿洲
2023-03-17 15:17 来源:盐阜大众报

盐城拥有680万亩滩涂,占江苏省盐碱地的70%,高存活率、低成本的盐碱地林木种植,对盐城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及植物固碳具有重要意义。

在盐城582公里的海岸线,绵延着一道葱郁的绿色屏障。近年来,盐城将沿海地区作为造林绿化的主战场,深入挖掘可造林空间,大力推进盐碱地造林试点工程,以沿海防护林、沿海新林场为重点,大力实施临海通道、港区、园区、厂区和农田林网绿化工程,于千里海疆之上栽下一道绿色长廊。

盐碱地上绿意染层林

春风催新绿,植树正当时。3月1日,在大丰区林场北场圩东3排路北12号地块,一排排新植的水杉迎风挺立,十多名林业工人正在培土、浇水,保证树木生长顺利。

“这块宜林地过去由于盐碱含量高,一直未能新造林。通过多年引水种植水稻,淋盐洗碱,地块盐碱含量大大降低。经过几代林工和科研团队的共同努力,林场苗木存活率从最初的65%提高到如今的85%以上。”大丰区林场副场长印荣华介绍,沿海地区造林,除受到盐碱地困扰,还受到旱、涝、风灾以及土壤贫瘠等不利条件的影响。今年林场加大盐碱地改良力度,计划造林1000亩,栽种中山杉、水杉、榔榆、薄壳山核桃等耐盐适生树种4万余株。

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副局长徐金林介绍,大丰区坚持向海寻求造林空间,努力提升森林资源净增量,重点推进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将海岸线打造成一条串联海岸基干林带、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镇村绿化等的生态屏障。在临海高等级公路以东寻找盐碱地、草地、坑塘水面等可调整用于造林的地块,进行可行性调研,实施土壤和水系改良工程,积极开展盐碱地造林试点工作。

造林绿化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性工程。进入“十四五”,盐城的造林绿化工作从过去的“遍地开花”向沿海地区逐步转移。沿海地区是今后盐城造林绿化的重要潜力所在。

林长制办公室主任、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局长戚太龙表示,今年盐城将重点实施盐碱地造林试点工程,通过主动与有关科研院所、部省技术单位深化合作,组织开展盐碱地综合调查,摸排沿海地区盐碱地资源分布状况,按照“宜林则林”的原则,加快实施盐碱地造林试点,年内新增盐碱地造林1500亩,推动更多盐碱荒滩成为林海绿洲,不断提高森林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助力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建设。

科学造林绿了海岸线

针对盐碱地造林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问题,盐城加强与各林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逐步改善沿海宜林地段立地条件,有序推进沿海防护林的树种结构优化和林相改造。

在大丰港区通港大道的北侧,大型机械正在空旷的土地上进行着土地平整工作。大丰区计划在该区域种植100亩的成片林,沿海防护林将在这里迎风而起。

“这里地势复杂,土壤盐碱含量高,我们主要选择刺槐、枫杨、水杉等耐盐苗木。”该项目负责人李璐伟介绍,在降低土壤含盐量上,采取开沟洗盐、深耕松土、增加土壤有机质等手段。计划开挖横纵沟渠若干,利用雨水洗盐,加速土壤脱盐速度;在灌水后进行深翻、疏松表土,防止盐分上升;同时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条件。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造林处处长刘彧辰说,通过多年实践,盐城摸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盐土绿化之路。优选耐盐树种,筛选苦楝、乌桕等乡土树种并引进一批优良的外来树种,用中山杉、弗栎、薄壳山核桃等几十个树种进行造林试验,选出了一批适宜盐城生长的耐盐树种。同时,通过开沟爽盐、堆土淋碱等先进技术不断改良提高沿海滩凃土壤质量,提高造林成活率。

向沿海拓展空间,深挖造林潜力。“十四五”期间,东台市规划新增沿海生态防护林1万亩,不断推进森林城市创建向纵深发展。其中,加快建设盐碱地试验区,选择地势低洼的重盐碱地块,栽植耐盐、抗风灌木树种,进行树种培育改良实验,新增造林1000亩以上。

东台市林业中心副主任吴亚萍介绍,他们深化与中国林科院亚林所、省林科院合作,积极争取设立盐碱地造林基因库、繁育场和实验站,为沿海防护林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并率先与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合作,编制完成盐碱地造林方案,正按计划疏通水系、改良土壤,并选择条件成熟地块先行先试。目前,沿海经济区、市堤闸管理处等单位已全面启动盐碱地造林工作,计划营造楸树、中山杉、栾树等耐盐碱树种防护林1100亩,3月底前实施到位后,将成为沿海地区又一道亮丽风景。

绿色奇迹沿海好风景

3月1日,东台条子泥景区内,春风扑面,万鸟翔集。在离海边三公里处的风光路东侧500亩荒滩碱地上,工人正在进行清杂、整地、做垄、开沟等工作,规划栽植中山杉、刺槐、柽柳等树木。不远处,去年植下的成片水杉、乌桕已吐露新芽,为沿海涂上一抹新绿。

“这里土壤含盐量3‰到7‰左右,近两年我们引进了田菁改良土壤,并通过挖深沟、选择耐盐树种、栽植容器苗等方式,降低地块盐碱量,提高苗木成活率。”东台沿海经济区生态护林员常磊是弶港人,看着条子泥的“盐碱白”正在变为“生态绿”,越来越多的鸟儿在这边停留,他也由衷自豪。

距条子泥不远是东台黄海森林公园,万顷林海与无垠碧海呼应,成为海滨地区绿色发展的典范。春天的黄海森林公园内,绿意盎然,花木争艳,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美景,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踏春。

58年前,拓荒者们在东台沿海6.8万亩盐碱荒滩上种下第一棵钉刺槐。一代又一代黄海林工在这片盐碱荒滩上大胆探索,挖沟引水降盐、栽植绿肥改碱等新方法先后攻克盐滩引种、育苗、造林等一项项技术难关,陆续在盐碱荒滩上成功栽植水杉、银杏、意杨等树种,荒芜的滩涂上有了绿意,出现了林带,孕育出华东地区面积最大的平原人工生态林。

从曾经的不毛之地到如今的汪洋绿海,这片神奇的滩涂森林成为人们向往的地方。如今,黄海森林里活立木蓄积量超过22万立方米,拥有各类植物628种、鸟类342种、兽类近30种,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太平洋西岸罕见的未被污染的海滨胜地。

步入高质量发展新时代,黄海森林公园悄然实现了从卖林木向卖风景的华丽蜕变。新一代黄海林工从呵护绿色做起,紧扣“绿色、生态、康养”主题,推进新生态、新旅游、新生活融合发展,精心打造“城市生态客厅”,争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编辑:宋亦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