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阅江楼,位于南京城西北部的狮子山山顶,巍峨壮观,紧邻长江,2001年9月竣工并对外开放,成为长江江苏段鲜明的文化地标之一,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中国江南四大名楼。
在四大名楼中,南京阅江楼的建造,源自我国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以后,就亲自执笔写出了《阅江楼记》,但是,在他当皇帝时期,阅江楼没有被建成,“有记无楼”,一直到六百多年后,才在南京狮子山山顶拔地而起。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
狮子山,原名卢龙山,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卢龙山以8万军队大败陈友谅40万人马,这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斗,为后来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奠定了基础。朱元璋称帝以后,再次来到卢龙山,感慨万端,将卢龙山赐改名为狮子山,下圣旨在山顶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至此,《楼记》有了,楼名也定了,朱元璋感觉还不够,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的第十二卷。但是,因经济薄弱等种种原因,阅江楼在明朝初期并未建成,600多年来,仅有朱元璋和宋濂的2篇《阅江楼记》,传颂于世。时间到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南京有文化人士提出建造阅江楼的动议得到政府批准,随后,政府请了建筑学、历史学等专家对阅江楼的建造进行了反复研讨、论证,最后,确定由东南大学杜顺宝教授担纲设计,工程于2001年9月竣工,至此,阅江楼结束了六百多年“有记无楼”的传奇历史。
现在,出现在人们眼前的阅江楼,楼高52米,共七层,总建筑面积5000余平方米。楼的平面呈“L”型布局,主翼朝北,次翼面西,呈独特的“犄角”造型。楼的屋面覆盖黄色琉璃瓦,并以绿色琉璃瓦剪边,色彩鲜丽。檐下斗拱彩绘各异,廊柱、门窗红中呈暗,显得古色古香,使得朱元璋《阅江楼记》中描写的“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彤扉开而彩盈”的意境再现,尽显明朝皇家建筑气派,为典型的明朝皇家建筑风格。
登上阅江楼顶,长江风光一览无余,南京城市面貌,也尽收眼底。夜幕降临后,阅江楼,晶莹剔透,流光溢彩,在月明之夜,明月与楼相互映衬,可以感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意美景。
今天的阅江楼,以其壮丽的形象,显示出了南京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独具的神韵,为古城南京明文化旅游项目,增加了新内容。
阅江楼以宣传明文化为主,在楼内分别展示了明朝16位皇帝像、明朝版图等。在阅江楼内、外区域,还有一些位列“全国之最大”的游览点作品:(一)是在三楼的《郑和下西洋》巨幅瓷画,这幅瓷画高12.8米、宽8米,是国内最大的景德镇瓷画,画面反映了从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七次出使西洋的历史;(二)是《阅江楼记》汉白玉雕刻石碑,石碑高3.1米、宽4.8米,重15吨,石碑正面刻着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背面刻的是大学士宋濂撰写的《阅江楼记》,碑石开采于北京房山,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三)是在阅江楼南面的大平台上,有重达4吨,用青铜铸造的阅江楼鼎,它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四)是国家级“非遗”苏绣双面绣——《四大名楼》,它是国内最大的一幅苏绣作品;(五)是在阅江楼的正南面,有一幅“狮岭阅江”青铜浮雕,这幅浮雕高2米、宽8米,是国内最大的青铜浮雕像,由雕塑大师吴为山创作。阅江楼的这些“全国之最大”的游览点作品,工艺精湛,独具特色,蕴含着深厚的中华历史文化。
在阅江楼的周边,还分布着一些景点,它们是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碑廊、古城墙、天妃宫、静海寺等等,这些景点以主景点阅江楼为名,总称阅江楼风景区,已经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