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语言已从促进沟通的“软实力”,升级为保障经贸高效往来、筑牢人文互信根基的“硬支撑”,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提供关键基础保障。近年来,沙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先后把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与中国在语言治理、教育协同与数字建设层面实现良性互动。语言合作正成为新时期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关键抓手。
海湾国家语言政策实施新动向
近年来,海湾国家追求经济多元化,实施“向东看”战略,与中国的“走出去”实现战略交汇。例如,沙特“2030愿景”、阿联酋“后石油经济”以及卡塔尔“2030国家愿景”等规划,均把中文能力视为对接中国投资、旅游和技术合作的“第三语言资本”。
海湾国家把中文定位为战略语言之一,中文教育呈现出规模扩大、途径增多以及与STEM教育、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深度绑定的趋势。
在语言政策方面,海湾国家在基础教育、产业培训和数字媒体等多场景中,对中文的需求与日俱增。中国也在寻求“共同制定课程标准—互认能力等级—共享数字资源”的新范式,使语言成为产业升级与文化互鉴的“双引擎”。
其中,沙特教育部积极推进中文教育本土化进程,已将中文课程扩展至全国700余所高中。作为中沙教育合作的重要成果,两国已签署奖学金项目及课程开发协议,预计年均培养10.2万名中文学习者,旨在为沙特“2030愿景”储备能源转型与高端制造领域的专业人才。
自2019年将中文正式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以来,阿联酋的中文教育发展迅速。通过实施“百校项目”,截至2024年5月,阿联酋已有171所公立学校开设中文课程,覆盖率达60%,在读学生达7.1万名。为推进教育创新,阿联酋着力建设中阿创新中心,重点加强K-12阶段的跨学科融合教育,试点推出“中文+人工智能”跨学科课程。阿联酋在2024年新招募50名具备STEM背景的中文教师,提升专职中文教师中STEM领域教师的比例,为中文教育在阿联酋的创新发展提供保障。
卡塔尔哈马德•本•哈利法大学长期提供中文普通话课程,以及汉语教师培训课程。在多个公立学校举办语言沉浸式“暑期汉语营”活动,引导学生接触汉语和中国文化。目前,卡塔尔已设立汉语水平考试(HSK)测试中心,助力中文教学和资格平台建设,以逐步完善卡塔尔的中文教育体系。这些举措呼应了卡塔尔推动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愿景,降低能源业对英语的单一依赖,更好地服务于中资能源合作项目,满足世界杯后旅游业发展需求。
实现语言良性互动的三条路径
良性的互动依赖可达的路径。中国和海湾国家携手共进,已经探索出多条可行、互惠、兼容的语言合作之路。
升级教育合作,促进人才双向交流。中国与海湾国家教育合作持续深化,逐步实现师资共同培养和双向人才交流机制。沙特设立全额奖学金,派遣学生到中国,经语言培训后进入高校攻读本科、硕士及博士学位。首批100名沙特本土教师已进入北京语言大学,攻读由中国教育部与沙特教育部共同主办的中文教育硕士学位。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自2021年起面向阿联酋、卡塔尔、科威特和沙特等国,开展多期“海湾中文师资线上研修班”,为中文纳入当地国民教育体系提供专业师资保障。中国教育部门支持部分高校,如天津师范大学等,选派师范生赴沙特利雅得参与短期实习实践和教学交流。通过师资联合培养、人才双向交流的模式,中国和海湾国家的语言文化合作逐步迈进互利共赢新阶段。
术语翻译与数字资源共建。在中阿合作论坛框架下,术语标准化和数字资源共建已成为中阿语言合作的重要方向。中国和海湾国家在语言与数字资源建设方面,已在能源、金融科技、绿色转型等重点领域开展了多层次的交流,在具体项目组中实现翻译协作与资源平台共享。在能源领域,中国企业基于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框架参与海湾地区国家能源机构的可再生能源和能源转型项目,共同推动太阳能、清洁水电和储能产业建设,促进中阿产业术语标准化建设;在金融科技领域,中海双方在跨境支付、数字货币等领域对接合作,得以推进金融词汇翻译和术语体系协作,以服务跨境电商与数字支付。在绿色转型领域,中沙双方企业和机构围绕智能电网、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等方向开展合作,在技术交流中推动标准对接与信息共享机制建设,增强中阿在绿色技术领域的语言互通。中国企业科大讯飞推进阿拉伯语与中文之间的语音识别和机器翻译技术模型。2023年9月,深圳市大数据研究院联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和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发布阿拉伯文—中文—英文大语言模型AceGPT,首创针对阿拉伯语特点精心打造的开源大语言模型。华为企业与沙特数据与人工智能局联合优化阿拉伯语方言的识别与合成。这些合作从各个方面、多个领域系统性推进了语言服务的标准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为双边深入合作提供重要支撑。
话语治理与媒体协同。中国与海湾国家通过举办中阿媒体研讨会等交流活动建立高层共识框架,深化媒体交流与协作,构建中阿命运共同体。在具体合作方面,新华社与沙特阿拉伯新闻社(SPA)共建常态化新闻互换机制;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国际平台,中阿媒体共同发声反对西方“双重标准”,开展国际舆论场联动。中国—阿拉伯国家广播电视合作论坛为双方媒体的合作与交流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实施框架,以一系列合作协议和务实项目实现了中海媒体机构间合作的常态化。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先后与阿联酋、约旦、沙特等国的电视台合作,进行节目互播,多个中国优质视听节目的阿语版在主流平台播出,并共同制作儿童动画和纪录片,推动中国文化在海湾乃至整个阿拉伯世界的传播。此外,阿曼、科威特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青年参与的“青少年创客营”等项目,通过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实践活动,有效促进了国际青年间的科学交流与人文理解;中阿合作举办的面向阿拉伯青年创作者的短视频大赛,聚焦青年创作者,积极发掘培育新生力量,深化中阿文明交流互鉴,助力打造跨文化传播生力军。这些互动促进了文明间的深度对话和相互理解。
中国与海湾国家升级语言合作的对策
当前,在中文走向海湾国家的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当地师资短缺、教材本土化不足以及认证标准缺失等问题。此外,阿拉伯语—中文自然语言处理资源的不足也限制了数字领域的合作发展。对于当前海湾国家中文推广中存在的问题,亟须剖析根源并制定科学完善的改进策略。
首先,多渠道补充中文师资。由于海湾国家当地的中文专业师资储备不足,且任职资格标准模糊,影响教师队伍稳定性。建议设立“丝路青年教师计划”,吸引中国各大高校师范专业毕业生前往海湾国家进行短期教学和实践交流,从而有效弥补师资短缺问题,同时推动中文师资资格认证国际标准化。
其次,积极探索教材本土化方案。现有中文教材多为通用型,缺乏针对性内容,未能有效体现海湾各国当地的文化和产业需求。中国与海湾国家可以合作开发行业针对性教材,如《中文+能源》《中文+旅游》等,将当地案例纳入教材,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师教学效果。
最后,尽快建立语言互认标准。海湾各国中文教育认证体系不尽相同,互认标准尚未建立,影响了学生跨区域流动性。基于此,应推动建立“阿中互认语言水平框架”,对接中国汉语水平考试标准,构建统一的认证标准和学分互认体系,增强中文教育的国际互通性,促进语言人才的跨国流动。
古老的丝绸之路把海湾国家同中国联系在一起。进入新时代,双方持续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在能源投资、数字经济和绿色转型等领域合作日益深入。通过教育协同、数字资源共建与话语治理创新,双方可以将中文与阿拉伯语的“双语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硬实力”。建议尽快建立常态化语言政策对话机制,以制度化合作夯实人文交流基础,加强文明交流互鉴,赓续中阿千年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