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地生根,苏企点燃“一带一路”工业化新引擎
2023-09-27 10:25 来源:江苏经济报

编者按: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共建“一带一路”面临新的契机。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时,赋予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的重大战略定位。近年来,江苏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举全省全域之力推动“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众多江苏企业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通过自身的努力,让“一带一路”成为惠及海外、合作共赢的幸福之路。十年来,无数人的生活与命运,因“一带一路”而改变。即日起,本报将推出“丝路足印•江苏‘企事录’”,通过记者的笔触追寻江苏企业丝路上的足迹,描述海外奋斗者的那些动人故事。

江苏经济报记者 蔡 逸 张韩虹

工作日的下班时间,摩托车、汽车不断从园区内涌出,工人们成群结队走出园区大门,三三两两结伴而行,时不时迸发出欢快的笑声,有的手上还提着从食堂打包的饭菜,看不出丝毫疲惫。红豆集团联合中柬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的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以下简称“西港特区”)的这一幕,是江苏企业在许多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落地生根的真实写照。

工业化是“一带一路”倡议聚焦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建立工业园、开展工程项目合作、举办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在提升当地工业化水平和人才能力建设的同时,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为满足发展中国家紧迫需求、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作出不懈努力。“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了这些国家工业园的建设,加快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增强了这些国家的实力,创造出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与收入更高的就业机会。

合作共赢

打造“一带一路”璀璨明珠

西港特区是中国批准的首批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是中柬两国政府间的国家级经济合作区,也是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项目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西港特区已成为柬埔寨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社会形象最好的经济特区,目前引入了来自中国、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机构)175家,企业数占西哈努克省全省工厂企业数约60%,创造就业岗位近3万个。

如今,西港特区已经从一片无路、无水、无电、无网,高低落差70米的莽原荒滩,发展成了生产、生活配套设施完善的国际化工园区。随着西港特区的快速发展,区内员工收入逐年上涨,现在当地员工月收入普遍达到300美元。许多员工的茅草屋变成了砖瓦房,买了摩托车、汽车,幸福感不断提升,真正实现了工作在特区,学习在特区,生活在特区,幸福在特区,他们也高兴地把西港特区称为“金饭碗”。

同时,由于柬埔寨是传统农业国家,当地人以前一直从事农耕,缺乏产业工人和管理人才。为此,西港特区公司特别重视对本土人才的培养。西港特区公司于2012年联合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开展培训工作;于2010年、2015年先后资助两批柬埔寨优秀青年到中国红豆大学及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留学深造;积极推进西哈努克省中柬友谊理工学院及西哈努克港工商学院两所大学在区内的设立、运营。

如今,西港特区已成为西哈努克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被称为柬埔寨“工业发展走廊”,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据柬埔寨海关最新发布数据,今年1—8月,西港特区内企业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2.26亿美元,同比增长27.27%,占柬埔寨全国贸易总额约6.96%,持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对柬埔寨经济贡献率再次提升。“未来,红豆将把西港特区打造成为一个入驻企业达到300家、带动8万至10万人就业的国际化样板园区,为中柬友好合作注入澎湃动力,成为中柬共建‘一带一路’中最璀璨的明珠。”柬埔寨西港特区公司董事长陈坚刚说。

大国重器

贡献“一带一路”江苏力量

跟随着“一带一路”的脚步,“走出去”成为不少江苏企业发展的新常态,徐工就是其中之一。通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徐工展开了与共建国家的经济合作,不但融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升了核心竞争力,也服务了当地的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助推当地工业化发展。

进入徐工巴西制造有限公司的工业园,首先看到一幢办公楼,崭新的工程车辆整齐地停放在前面。往里走能看到一排排宽敞明亮的厂房,工人们在熟练、有序地操作着机器。在厂房之间则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整个园区内一派生机盎然、井井有条。徐工集团在巴西东南部的米纳斯吉拉斯州波苏阿雷格里市投资5亿美元,建立了占地面积达100万平方米,集研发、生产、销售、服务、备件于一体的基地,年产能达7000台主机。这是中国工程机械行业在巴西建设的首个全资制造基地,也是规模最大的工程机械产业园区。

徐工在拓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结合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实际情况,采取本地设厂、合资共建等方式,在促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解决当地民众就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刚刚提出的2013年,徐工敏锐地看到了乌兹别克斯坦市场在中亚布局中的重要地位,果断在该国设立了合资工厂。2014年5月,由徐工集团与乌兹别克斯坦国家铁路公司合资建立的工厂正式投产,当年销售各类挖掘机、推土机产品161台,成为徐工布局“一带一路”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亮点工程。

以合资公司为平台,徐工迅速拓展当地市场,实现了“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徐工机械副总裁、进出口公司总经理刘建森说:“在沿线国家建设组装厂,可以充分发挥合资工厂在‘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纽带作用,并以合资工厂建设为据点和契机,全力向中亚、南亚、东南亚、东欧等市场辐射延伸。这些合资工厂加快了当地的工业化进程,增强了这些国家的实力,也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

环境友好

助推“一带一路” 绿色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不少工业化程度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脆弱的自然生态系统对工业化发展的约束趋势不断加剧。如何在不损害生态环境的情况下,帮助他们加快城镇化和现代化的进程,是投资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企业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近年来,徐矿集团发挥品牌、技术和管理优势,主动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能源服务外包,打响了能源服务外包国际品牌,加强了国际交流合作。

孟加拉国是南亚首个同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的国家,是中国重要的战略合作伙伴和友好邻邦。徐矿集团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先行者,在孟加拉国运营巴库煤矿已达18年。徐矿在为当地经济作出贡献的同时,更关注绿色可持续发展,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创新合作模式。在孟加拉国第纳吉普尔县的巴拉普库利亚煤矿,徐矿在建设初期就高度重视环保工作,确保井下污水处理达标排放,10余年的耕耘和发展,让这里成了当地人向往的地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前来观光,孟巴煤矿也成为中孟能源合作的典范,为推进当地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徐矿样本”。

秋收时节,在孟巴项目部的“温馨小菜园”里,各种蔬菜瓜果郁郁葱葱,长势喜人。“煤矿建设到哪里,绿化就覆盖到哪里。”徐矿集团孟巴项目部王友杰说。在孟加拉国,徐矿集团不但破解了巴拉普库利亚煤矿开采难题,推动了孟加拉国煤炭产业标准和煤炭工业体系的建立,而且不断用中国方案解决煤矿治理难题,在“一带一路”留下绿色足迹。同时,徐矿也帮助开创了孟加拉国现代化采煤历史,确保了电厂原煤供给,解决了孟加拉国西北部用电紧张的局面,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保障。目前,5000余名孟加拉国人获得就业岗位,10000余名周边村民、手工业者及多家生活用品商店、小商品市场、小学校从中受益,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增长。

作者:蔡逸 张韩虹 编辑:宋亦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