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对集装箱铁水联运发展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在当前国家落实“双碳”目标的背景下,集装箱铁水联运的价值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2021年6月,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长约23%,但多式联运货运量和沿海港口铁水联运占比较低,铁路与港口等大型货运枢纽之间仍存在“邻而不接”“接而不畅”等问题,要创新运输组织模式,深入实施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加快发展铁水联运。
9月27日,“2021铁水联运发展论坛暨集装箱铁水联运推进十周年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走进江苏连云港,与会嘉宾们不仅梳理总结了“铁水联运”的过往成就,在为其高质量发展谋篇布局的同时,还共同见证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铁水联运发展连云港倡议》的发布。
增量和增速齐头并进
10年前,交通运输部和原铁道部在连云港召开了铁水联运现场推进会,发布了《交通运输部铁道部关于加快铁水联运发展的指导意见》。
10年后,“2021铁水联运发展论坛暨集装箱铁水联运推进十周年研讨会”走进连云港,回到了这个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
回首这10年的风风雨雨,辉煌坎坷之间,国内集装箱铁水联运“穿山越浪,山海牵手”,在大地和海洋上谱写一曲又一曲恢弘壮丽的史诗篇章。
——十年来,政策稳步推进。
2012年,国家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正式启动,六条示范线开工建设;2017年,交通运输部等十八个部门发布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开展多式联运工作的通知》; 2016—2018年,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开展三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2017年12月29日,系列2集装箱标准正式发布;2018年,国务院印发《推进运输结构调整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十年来,联运规模大幅增长。
2020年,沿海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共完成668.5万标箱,同比增长30.1%;内河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完成18.69万标箱,同比增长12.4%;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共计687万标箱,同比增长29.6%,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比重为2.6%,提高0.6个百分点。“十三五”期末,青岛港、营口港、宁波舟山港铁水联运集装箱量均突破100万TEU,截至到2021年8月份,国内港口集装箱铁路专用线达到224条,用于铁水联运业务中转装卸作业线总长达281公里。
——十年来,组织模式不断创新。
国内班列,青岛港开辟胶黄、即黄小运转班列;重庆打造“硫磷对调”双重运输班列;宁波舟山港联合开通双层集装箱班列,运能提升38%。
国际班列,成都实现“三并二”集并运输,全程物流成本立即下降5%—10%;乌鲁木齐集结中心集装箱甩挂和集拼集运作业如火如荼;郑州通过直采、直运、全程冷链溯源方式,推出“郑欧进口商品”品牌。
“近十年来,全国主要港口集装箱铁水联运量年均增速保持在10%以上。”面对中国铁水联运近十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国交通运输协会会长胡亚东感慨万分,全国港口完成集装箱铁水联运量,从2011年的约116.01万标箱到2020年超过687万标箱,在增量和增速齐头并进的十年里,中国铁水联运体系建设日趋完善,智慧成果应用不断,创新模式加速落地。
“有没有”和“好不好”缺一不可
高速发展,更要行稳致远。
“2016—2021年,我们的铁水联运量由305万TEU提升到384万TEU,年均增长28.5%。”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货运部副主任董晖介绍,近年来国铁集团铁水联运量突飞猛进,但在“由大变强”的过程中还存在不少制约因素,如运输距离短、近港铁路难以进入码头分场等等。
“铁水联运衔接融合不够,智能交通系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不够,高品质运输服务供给不足,部分地区协同联动力度不够。”江苏省综合交通运输学会理事长史和平指出,大力发展铁水联运,是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交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抓手,是积极发展绿色交通、推动“碳中和、碳达峰”战略在交通行业领域落地实施的必然选择。
“集装箱铁水联运发展的10年里,在对接国家长江经济带、西部陆海新通道、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实施方面也卓有成效。”交通运输部原副部长、国际海事组织海事亲善大使徐祖远在向研讨会提交的书面发言中指出,铁水联运发展的过往十年,是解决“有没有”的十年,而新的十年,则要解决铁水联运在发展过程中“好不好”“强不强”的问题。
如何促进集装箱铁水联运打造“好不好”“强不强”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徐祖远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完善铁水联运基础设施,实现空间立体互联。对照《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要求,着力解决“港铁分离”、装载线过短、铁路线不足、无法整列到发等问题,实现铁水两种运输方式在空间上的无缝衔接。
——进一步优化铁水联运标准,搞好顶层设计和完善规范。近年来铁水联运受到了极大重视,但顶层设计和相关配套措施还亟待加强,需要加快硬件设施、业务规范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支持创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建设是铁水联运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要打破不同运输模式之间的信息壁垒,创建“一网通办”“一网共享”,实现“一次计费”“一次申报”“一单到底”“一票到底”和“一箱到底”。
——做大做强市场参与主体,优化运输组织模式。建立常态化的市场监管制度,对优秀企业要形成政府引导、枢纽环节支持、整个产业链扶持的氛围和机制,同时发挥铁水双方行业组织作用,通过同行评议等方式扩大优质企业宣传力度,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
——加强人才培养,形成复合型的专业队伍。加快培养既懂铁路、又懂水路运行常识,既能知识融合,又能技术集成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铁水联运更快、更好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探索研究建立权威指数,引导铁水联运有序推进。建议各方研究形成我国具有全球引导力和影响力的铁水联运权威指数,更好地引导这一先进的运输方式有序推进,确保可持续发展。
“量变”到“质变”势头强劲
“2020年,我们将铁路运单、海运订舱单和装箱单缩减至一张单据,实现了集装箱铁水联运‘一次填单、一口报价、一次委托、一次结算’的业务新模式。”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丁锐介绍道,自1992年连云港开通中国首列国际跨境运输班列以来,创新驱动就一直贯穿港口的发展。
近年来,连云港港相继推出“港航通”特色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一带一路”陆海联运信息共享,铁路审单“网上办”,以及口岸“一站式”订舱和国际集装箱集拼出口业务“先报后装”等18项新模式,整个流通环节效率显著提升:
——国际班列“船车直取”零等待模式,中转作业时间节约75%,企业转运、仓储、装卸等费用节约60%;
——多式联运“一站式”监管服务模式,实现了海关、铁路、场站等系统的数据资源共享;
——铁水联运“一单到底”模式,推动全程联运效率提高了40%。
更让人欣喜的是,在集装箱铁水联运从高速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大趋势下,在连云港港之外,更多的港口企业也登上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舞台。
多式联运示范工程惊喜不断。2021年8月1日,武汉阳逻国际港集装箱水铁联运项目(水铁二期项目),正式开港通车,真正打通了水铁联运“最后一公里”,彻底实现了水运和铁路运输无缝对接,打造了“铁港同场、运营同场、查验同场、信息同场”一体化格局,把阳逻国际港变为武汉新的“出海口”。
多式联运效率不断提高。2021年3月29日,中远海运新定制的“淮北—上海港”海铁联运专列从淮北出发,仅用24小时就抵达上海洋山港,不仅运输时间短于集卡,运输费用相较集卡,亦实现每个高柜节约5000元人民币。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近两年集装箱铁水联运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的真实写照。
坚持局部创新,更要以战略思维谋全局。
站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集装箱铁水联运如何承担加快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这一历史使命?
在“2021铁水联运发展论坛暨集装箱铁水联运推进十周年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302家企业及机构代表们共同见证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铁水联运发展连云港倡议》的诞生。
据了解,该倡议从全面提升对铁水联运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推动以铁水联运为代表的多式联运高质量发展,打造铁水联运公共信息平台,推动铁水联运行业标准的形成,推广铁水联运优秀应用项目、关键技术,将“铁水联运发展论坛”建设成为各方参与的权威议事平台等多角度、多维度,为我国铁水联运发展谋划未来路径。
上个十年,集装箱铁水联运从连云港起航,描绘了要素驱动高速发展的恢弘画卷;下一个十年,当整个行业再度聚焦连云港时,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引领下,集装箱铁水联运如何讲好新时代发展故事,我们将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