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跨学科视域打造卓越国际化国际经贸人才
2020-07-28 10:31 来源:新华日报

眼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面临深度变革。着眼2030年的“贸易强国”建设目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如何培养?跨国研究项目、线上线下混合教学、重塑课程体系……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勇涉教改“深水区”,围绕创新和国际化,探索出一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

跨国研讨“同步”学习, 为未来世界培养领军人才

疫情期间,国贸实验班的学生足不出户,就能与美国亚利桑那大学埃勒管理学院Carlos J. Alsua 教授在《全球领导力》这门课上“见面”互动。

国贸实验1701班的姚飞同学说:“学院借助超星常青藤国际云平台,将国外慕课与直播课堂融合在一起,几节课下来,我的语言能力得到了锤炼,更重要的是,视野开阔了不少。”

为了让学生看到更大的世界,国贸学院持续构建国际化课程体系。去年8月初,学院已与国外的大学沟通课程合作的细节,并确定相关实施计划和方案。国贸学院杨智华老师说,在线课程打破时空界限,不久后,国贸学院实验班的学生将与其他国家的大学生们一起,组成跨国研讨小组,以分享视频、数据和资料、线上视频讨论等形式,完成中美教师共同布置的任务,突破学科边界,实现“同步”学习。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共享国际教育资源。在南财大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宣烨看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必然,要直面高等教育国际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国际经贸专业来说,目前共建‘一带一路’正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推进国贸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才能适应人才需求国际化和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宣烨认为,除了教育资源的交流,国贸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要更加适应国际交往与发展的需要。

“南财大国贸专业植根财经类高校的优势学科,在办学中既独具优势,也面临发展的瓶颈,要培养国贸领域的高质量人才,仅有经济学科的知识是不够的。”宣烨表示,高层次国贸人才需要具有开放的视野和情怀、以优秀外语水平为基础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清晰的逻辑推理能力、理性的预测决策能力,并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其培养不能囿于单一学科,我们必须跨学科培养具有解决复杂综合问题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有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领域研究的潜力,才能够在全球化竞争中善于把握机遇和争取主动。”

多维协同三融合,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南京财经大学经贸类专业形成了“一元引领、三体支撑、多维协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简称“1+3+X”模式),以创新拔尖人才培养为“一元目标引领”,依托国家一流专业、国家一流团队、国家一流课程“三大核心支撑”,打造集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于一体的综合人才培养体系。

“新零售”市场的发展趋势是什么?如何为用户“画像”?去年暑期南财国贸学院举办了“新零售”暑期学校,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为贸易经济系的本科生们提供高起点、深层次、最前沿的学术交流平台,上百名学生踊跃参加。

“在活动调研当中,学生逐步学习用理论知识梳理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南财大贸经系主任陈启斐说,活动以“三重身份,两支笔”为特色,培养学生成为学习者、实践者、创新者;一支笔能写应用文,一支笔能写论文,培养领域内熟知经济理论和现象、熟练操作软件应用和数据分析的拔尖人才。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学生一共发表论文15篇,获得第二届和第三届全国跨境电子商务技能竞赛一等奖、江苏省省级重点大学生创业项目立项3项。

在课程建设中,学院将教学与科研相融合、经济与管理知识相融合,适应需求培育复合型人才。学院整合了校内外资源,将学科建设的研究成果“三维渗透”到课堂、教材、实践当中去,同时将最新科研成果、时事热点问题及时引入课堂、融入教材、贯穿学生创新实践培养,实现科研与教学相长。学院和企业联合开发,用慕课建设和“翻转课堂”的探索补齐双语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短板。

“疫情期间贸易摩擦增多的大背景下,中国进口产业供应链面临的一些问题怎么去解决?”《国际经贸文献选读(双语)》课程任课老师李宏亮,最近给同学们布置了这样的线上作业。他介绍说,该课程需要学生大量阅读英文文献,原本是有些枯燥,但老师们通过课程的融合和重构,以课程任务的形式,让学生们深入了解和分析现实经济中的经营决策和政策选择问题,充分思考解决路径。

这门课程的授课老师不单是李宏亮,还有其他擅长国际贸易经典理论、研究方法等领域的老师联合讲授,课程也不是按照传统的知识点来排列,而是根据国际贸易学科的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分为新新贸易理论研究、进口贸易与企业发展理论研究、国际贸易实证方法前沿专题研究、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应研究4个模块。“我们让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收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反响。”李宏亮说。

线上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线下注重综合能力培养。从2016年起,国贸专业以慕课建设为契机,重塑课程体系、重构课程框架、整合和优化课程资源,成功打造了1个国家级、3个省级和多个校级在线开放课程。

利用在线课程资源,学院自2017年秋季学期开始在《国际贸易实务(英语)》《国际经济学》课程中尝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课程培养目标从单纯的“知识习得”向“能力和思维提升”拓展,显著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学模式改革的经验不仅在本院和本校多个专业推广使用,并且被国内多所高校的同专业教师采纳实施,在校内和高校间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多元教学团队共建、新型教学模式共赢。

2019届本科生尤诗蓥在苏美达国际技术与贸易第三商务中心任商务经理已经一年,她深深感受到交叉融合培养的重要性:“在‘翻转课堂’的学习中,我培养起了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相较同批入职实习生,我较快上手,今年年初获得了单位的最佳新人奖。”

宣烨表示,在“德识能思”兼备的培养目标下,学院基于“宽口径、宽视野;重科学素养、重高级思维、重综合能力”的培养目标,已经探索凝炼出“经济与管理融合、教学与科研融合、线上和线下融合”的鲜明专业特色。

培育时代新人,画好“三全育人”同心圆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推进高等教育现代化,最根本的就是要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在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探索中,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全过程,统筹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上好“高校第一课”,课程思政构筑育人“同心圆”。学院充分把握青年人才培养的“灌浆期”,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带头走进思政课一线,助力青年学生思想“拔节孕穗”。学院教师团队深入挖掘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实现民族复兴的理想和责任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串联起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等理念的认识;《国际商务》从伦理案例引入道德教育;《跨文化管理》课程从中西对比角度激发学生文化自信……思政元素“如盐入水”融入专业课程,成为课堂氛围的催化剂,激发学生思考和热议,课堂成为学生观察和思考社会的窗口,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和强国之心。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学院拓展第二课堂,不断探索以网络新媒体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聚焦“青年圈层文化”现象,充分挖掘新媒体矩阵作用以及线上线下有效协同的工作路径,以受青年喜爱的新颖形式为德育工作提质增效。

今年的“五四”青年节,学院组织青年以现下流行的VLOG形式拍摄微视频记录“志愿服务的一天”,在志愿服务中更深刻地体悟、传承“五四精神”,同时用微视频让更多人感受到志愿的乐趣与收获,带动更多青年学子参与志愿服务、奉献青春力量。在国家安全日、世界微笑日、母亲节等节日,学院推出抖音短视频、趣味剧场、歌曲翻唱或是温情记录,在寓教于乐的创新形式中不断增强青年爱国意识,传递青春正能量,让德育工作更紧贴青年生活、更暖青年心。越来越多的青年走上了思政讲台,深刻认识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原标题:南财国际经贸学院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用跨学科视域打造卓越国际化国际经贸人才)

编辑:宋亦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