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百世之师” 为何眷恋扬州
2020-04-24 10:29 来源:新华日报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中,医疗物资上的留言,引用了不少中、日、韩等国的古代诗词和箴言。

当韩国疫情开始蔓延时,中国驻韩国大使馆为大邱市紧急筹备2.5万个医用口罩,医疗物资上写着古代韩国著名文学家崔致远“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名句。崔致远在韩国家喻户晓,在江苏文化史上,这位来自朝鲜半岛的“欧巴”也留下过足迹,谱写了唐代时期中国与新罗之间的友好交往历史。

“道不远人,人无异国”出自崔致远《有唐新罗国故知异山双溪寺教谥真鉴禅师碑铭(并序)》,这两句话的源头又可以追溯到《中庸》和李斯的《谏逐客书》,意思是:“天地之道并不排斥人,不同国家的人更不该互相排斥,应一视同仁,共同努力。”

崔致远,新罗人,约生于857年,在韩国汉文学史上,他的地位很高,有“百世之师”“东国文学之祖”等美誉。他从小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深受长辈喜爱。

唐代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文化繁荣,物产丰饶,对周边国家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很多新罗人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留唐”。崔致远12岁时成为一名小留学生,负笈大唐。临行前,父亲郑重地激励他:“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

来到中国后,崔致远潜心苦读,练习书法,钻研汉文诗词写作。18岁时,他在专门为留学生举办的考试中发挥出色,中“宾贡进士”,步入仕途,出任宣州溧水县县尉,掌管一县治安捕盗之事。

唐乾符末年,崔致远应聘入扬州淮南节度使高骈幕府,任馆驿巡官。他很快就展露出杰出的才干,受到高骈器重。

唐代有“扬一益二”的说法,扬州是当时东南地区最繁荣的都会。为应对黄巢起义,高骈组织了对扬州城的修缮,在城门周围筑羊马城(类似城圈的工事)。崔致远撰写《筑羊马城祭土地文》,描述筑城壮观景象,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由于文学才华突出,崔致远被唐僖宗封为“殿中侍御史”,被赐予绯鱼袋,这个来自新罗的官员很快名扬天下。一直到中和五年(885)作为唐朝使者回国,崔致远在扬州一共待了四年多。他常常与杜荀鹤、罗隐、张乔等知名诗人相聚,诗酒唱和,临风把盏,写下了大量诗篇,歌咏扬州四时旖旎的风光。

在他的眼中,扬州的春天是“花铺露锦留连蝶,柳织烟丝惹绊莺”;扬州的夏天是“藜杖夜携孤屿月,苇帘朝卷远村烟”;扬州的秋天是“远树参差江畔路,寒云零落马前峰”;扬州的冬天是“僧寻泉脉敲冰汲,鹤起松梢摆雪飞”。

崔致远记录下晚唐扬州的繁华,他在《请巡幸江淮表》中说:“江淮为富庶之乡,吴楚乃繁华之地,……扬都奥壤,桂苑名区,四夷之宾易朝天,九牧之贡无虚月”。对于流经扬州的运河,他也有一首《汴河怀古》:“游子停车试问津,隋堤寂寞没遗尘。人心自属升平主,柳色全非大业春。浊浪不留龙舸迹,暮霞空认锦帆新。莫言炀帝曾亡国,今古奢华尽败身”,总结了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

崔致远将自己在扬州写的公文、诗词,汇编为《桂苑笔耕集》二十卷,给后人留下晚唐扬州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珍贵史料。此书也是韩国第一部汉文诗文集,被列入了“扬州30部传世名著”之中。

崔致远是那样地眷恋扬州,以至于在离开之际,对友人称自己是“暂别芜城当落叶,远寻蓬岛趁花开”,“芜城”就是扬州,他只是“暂别”,有机会还会回来。如今的扬州唐城遗址上建有崔致远纪念馆,韩国崔氏后裔多次来到扬州,祭拜祖先。

可以说,“道不远人,人无异国”两句话,体现了中韩两国人民的深厚情谊,“人无异国”这句话提倡的是不同国家的人应团结一心,勠力同心,这种情怀为当下全球抗疫提供着精神力量。

作者:于锋 编辑:宋亦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