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三城联动,织密“一带一路”物流大通道
2025-03-18 15:21 来源:中国徐州网

1月,江苏连云港港庙岭作业区,一艘满载新能源汽车的滚装船缓缓驶离港口,前往巴西维多利亚港。在码头旁,全球最大规模的AGV智能车库正以每秒3米的效率转运车辆,数字化调度大屏上实时跳动着数据:“2024年连云港滚装出口车辆突破35万台,同比增长18%。”这一幕,正是连云港—徐州—淮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三年行动所交出的生动答卷。

枢纽耦合聚变:

从“江海动脉”到“全球枢纽”

站在江苏徐州淮海国际陆港供应链服务中心的数字化大屏前,跳动的数据流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物流图景:中欧班列如钢铁驼队穿越亚欧大陆桥,海铁联运班列载着“徐州制造”驶向四大海港,连云港码头上的桥吊正将印有“XZ”代码的集装箱装上远洋货轮。这面被誉为“数字丝路之眼”的大屏,见证了徐州这个内陆城市如何蝶变为国际物流枢纽。

一次次货运首发,聚力强链补链延链。2021年11月,首开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2022年3月,首发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铁路箱下水”新模式;2022年10月,首发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直达班列;2023年9月,首发徐州连云港海铁联运+抵港直装新模式,徐连海铁联运业务,至2024年年底发运量接近2万标箱。

徐州港顺堤河作业区2024年完成吞吐量920万吨

81列直达班列如同钢铁动脉贯通东西,连云港线路、宁波港线路、青岛港线路、上海港线路四条“黄金通道”托举起徐州制造的出海梦想。更令人瞩目的是,“徐连混编”“甬徐快线”等创新模式的落地,使运输效率提升30%以上,每个集装箱物流成本降低近千元。

在连云港新东方国际货柜码头,一场“钢铁魔术”正在上演:徐州生产的200台新能源汽车像变形金刚般精准嵌入集装箱,搭乘“中远海运繁荣”轮驶向肯尼亚蒙巴萨港。这是苏北地区首次实现新能源整车集装箱出口,标志着“徐货连走”模式实现历史性突破。“过去汽车出口要走陆运到沿海,现在家门口就能‘坐火车换轮船’,运输周期缩短5天。”徐工集团物流负责人兴奋地说。

数字化变革让传统物流焕发新生机。陆港数字化服务平台自10月试运行以来,已整合237家物流企业、58条国际线路数据,通过智能算法每天优化上千个集装箱的运输路径。“就像给物流系统装上智慧大脑,现在货主扫码下单,系统自动匹配最优方案,通关时间压缩40%。”平台技术总监指着实时跳动的全球物流热力图介绍。

三城联动正在重塑区域经济版图。徐州港“北煤南运”年吞吐量突破2800万吨,连云港汽车滚装出口量稳居全国前三,淮安内河港崛起为百亿级物流产业园。

通过9个政府协作机制和22个企业联盟,三市建成5个内陆港区,连云港15万吨级泊位成为中西部省份最近的“出海口”。正如正在装船的哈萨克斯坦小麦专列所昭示,这条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已让徐州的“国际朋友圈”扩展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

站在京杭大运河与陇海铁路交汇处,轰鸣的货轮与奔驰的列车合奏着新时代的“江河交响”。随着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工程的深入推进,这个横跨江海河铁的公铁水空多式联运体系,正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正如陆港工作人员所说:“我们送出去的是‘徐州制造’,带回来的是全球机遇。”

运输结构焕新:

从“车轮滚滚”到“铁龙奔腾”

在淮安新港二期码头,20个装载纯碱的集装箱正被吊装至内河船舶。“以前纯碱用散货车运输,装卸粉尘大、损耗多,现在‘散改集’实现全机械化作业,每年节省成本150万元。”实联化工(江苏)有限公司物流总监指着智能化输送带说。这样的变革源于补链强链的深度推进——2024年连徐淮枢纽完成粮食“散改集”62.9万吨,占粮食总运量的65.17%,带动内河集装箱运输量达91.93万标箱。

集装箱正被吊装至内河船舶

数据揭示了结构优化的成效:组合枢纽全年完成铁路货运量7208万吨、水路货运量1.72亿吨,大宗货物“公转铁”“公转水”比例超81%。在徐州顺堤河作业区,长达3公里的铁路专用线直通码头前沿,工人们正在装卸发往长三角的煤炭。“通过铁水联运,每吨煤运输成本降低15元,今年向长三角输送煤炭2957万吨,足够上海全市用煤两个月。”徐州港务集团负责人介绍。

运输网络的“毛细血管”也在延伸。盐城—淮安—周口海河联运航线上,装载建筑材料的船舶络绎不绝;宿迁—徐州—青岛港际班列让苏北家具“乘着火车出海”;淮安至上海、宁波的海铁联运“天天班”,运输时效提升50%,全年为企业节省物流成本超亿元。

绿色革命加速:

从“黑色运输”到“零碳枢纽”

连云港徐圩港区,全球最大马力纯电动拖轮“云港电拖二号”正牵引30万吨油轮靠泊。船长老李摸着操作台笑道:“这家伙充满电只需2小时,作业零排放,每年比柴油拖轮省下23万元。”不远处,6.1兆瓦分布式光伏板在仓库屋顶熠熠生辉,年发电量达520万度,满足港区10%的用电需求。

绿色转型数据亮眼:2024年连徐淮枢纽通过“公转水”“公转铁”减少碳排放超百万吨,相当于再造5.6万公顷森林。在淮安黄码港,装载冷冻食品的冷链集装箱通过“商丘—淮安—海口”多式联运通道南下,货主算得明白:“全程温控不断链,每箱运费比公路低2000元,碳排放减少75%。”

更深刻的变革发生在体制机制。中哈物流基地数字化调度中心,工作人员轻点鼠标即可实现集装箱智能调配,作业效率提升30%;徐州港智慧港口系统自动识别船舶吃水,年节约铁路延时费50万元;连云港“E港通”平台联通2500家企业,报关时间压缩40%……“现在货船过闸就像‘刷手机’。”船民王师傅展示“船讯通”App,“智能排档系统让等待时间从3天缩至6小时。”

产业耦合蝶变:

从“交通走廊”到“经济走廊”

站在淮安中天钢铁精品钢帘线项目工地,总经理指着运河畔的码头说:“原料从连云港经水路直达厂区,每吨运费节省12元,年降本超亿元。”这样的产运联动案例在连徐淮已成常态:连云港石化基地80%的原料产品实现港区互供;徐州工程机械通过新辟“海铁联运通道”加速出海;淮安食品产业园依托黄码港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2024年,组合枢纽经济产值突破2950亿元,带动就业43万人。在徐州东方物流集团,董事长展示着智慧物流大屏:“我们从煤炭运输拓展到供应链金融,实现营收增长9.1%,服务客户超200家。”而连云港徐圩新区更上演着“磁场效应”——盛虹石化、卫星化学等39个重大项目集聚,形成5000亿级石化产业集群,用港区负责人的话说:“这里每寸岸线都在创造GDP。”

国际通道扩容:

从“陆海交汇”到“全球织网”

“过去中亚货物走海运要绕行60天,现在通过‘连云港—阿拉木图’铁水联运专列,20天就能抵达!”在徐州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负责人指着电子地图上纵横交错的线路介绍。2024年,这条新开通的跨境多式联运通道,让徐州某工程机械企业出口中亚的运输成本降低30%,仅徐工集团全年就通过国际班列发送货物1274标箱,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数字见证了枢纽能级的跃升:2024年连徐淮组合枢纽新开通7条国际航线,中欧(亚)班列开行量达1340列,拉动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突破1965亿元,同比增长42.6%。在连云港中哈物流基地,橙黄色的龙门吊正在装卸发往乌兹别克斯坦的日用品集装箱,场站负责人算了一笔账:“通过‘铁路箱下水’模式,每个集装箱减少倒箱成本2000元,382标箱货物享受到了这项红利。”

更令人振奋的是跨里海通道建设。2024年12月,首列“连云港—巴库”班列载着光伏组件穿越里海,货主江苏某新能源企业负责人感慨:“这条线路比传统路径缩短7天,为我们抢占高加索市场赢得先机。”目前,连徐淮枢纽已构建起东南西北四向通达的班列体系,陆海联运通道两端产业的“需求链”正加速衔接。

夜幕降临,连云港国际汽车绿色智能物流中心的AGV机器人仍在穿梭作业,这些“钢铁蚂蚁”托起的是“一带一路”交汇点的雄心。正如交通运输部专家在绩效评价时所言:“连徐淮枢纽的实践,正在改写中国综合货运枢纽的发展范式。”当汽笛声与数据流共鸣,一幅“流量”变“留量”“枢纽”变“枢纽经济”的壮美画卷,正在江淮大地徐徐展开。(供图: 徐州交通控股港务有限公司)

作者:李姗 编辑:宋亦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