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哈亚欧跨境运输视频连线仪式致辞中提出,将连云港—霍尔果斯串联起的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打造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标杆和示范项目。自此,一条横跨东西、联通陆海、连接世界的双向物流大通道从连云港铺展开来,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以下简称“物流基地”)成为这条国际物流大动脉上的首个实体平台。
新春前夕,记者来到连云港港,看到万吨巨轮停泊靠岸、集装箱堆叠成山、数十米高的龙门吊装卸着货物……“每逢春节时节,货物就更多了。”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祥伟说。
路途漫漫,需要半月之余,货物要平安、高效抵达彼岸,这一路都要把天气这一不可控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
量身定制,攻克水上第一关
行走在港口处,只见海上一艘艘巨轮朝岸边缓缓驶来。“这批货物走水路过来,先在这里停泊卸货,之后通过中欧班列送往哈萨克斯坦。”孔祥伟说,进港靠泊,是与天气“打交道”的“水上第一关”。
为何这样说?“大船在靠泊过程中或在泊时,如遇大风,船舶有可能摇晃,进而导致系泊缆绳断裂,船舶失控撞坏码头或临近船舶。” 连云港引航站调度室主任徐淑栋告诉记者,引航员看天气预报关键时刻是能“救命”的。
单纯的天气预报还不够。连云港气象部门为港区量身打造了“靠泊气象预报”和“引航作业窗口预报”。如遇特殊天气,引航员会根据精细化气象服务,更精确地调整引航船舶和引航作业时间,确保船舶安全进出港。
去年6月20日,那起发生在连云港港区的短时爆发性海雾,让当时在岗的引航员记忆犹新,“开车时能见度不足1公里没啥感觉,但在海上根本看不清。”关键时刻,连云港气象部门通过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气象服务支撑平台中的“决策树”海雾产品提前预报,及时发布海雾预警信号,并提供逐小时精细化服务。引航员以此为依据,灵活调整引航时间,抓住“窗口期”,确保引航作业安全。
连云港市海洋气象台副台长史达伟是个“90后”,谈起“决策树”海雾产品很有信心,“本地适用性很强。”
“决策树”海雾产品虽是支撑平台中的一个细小部分,但细微之处尽显气象部门为港口“量身定制”服务的用心——去年,针对物流基地所处地理位置特点,将自主研发的港口地形风预报、洋面浒苔遥感识别等创新产品融入平台,将海上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海上航线风险预报等核心功能整合,为物流基地海上作业装上“保险栓”。
但面对连云港海域的复杂性,史达伟认为还需要更多“量身定制”。“从这张图可以看出,物流基地在B区,有的船从F区经过E区到达B区,有的先从E区经过C区到达B区,F区的风明显要大很多……”他指着连云港港区的地图,介绍7个海域的特征。
去年,市气象局与港口、海事等部门合作,按照气象条件与行业需求将海域细分,编制《港航分区气象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去年年底已正式印发,并获评连云港市政府创新项目。“船舶体积、货种、线路迥异,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也不同,这样划分可以让预报服务更贴近实际。”史达伟说,他们的职责就是要守住海上防线。
船靠岸了,可陆上的“故事”才刚开始。
深耕细作,稳守海陆中转关
沿着港口一路向南,连绵起伏的山映入眼帘。这里的风,似乎更大了些。
“连云港主港区属于山海地形,大风极端性很强。”史达伟边说边戴起抗风帽子,“春夏之交,海陆风叠加山谷风出现强烈的地形风,有时候能达到11级至12级。”
12级大风威力有多强?“那种大风,箱子铺天盖地往下掉,然后来回翻滚,光是在屋里看着那场景就觉着后怕。”但有了气象部门的加持,孔祥伟已多年未见这样的情形。
孔祥伟说:“一般情况集装箱堆到五六层也没关系,但只要气象局提示有强阵风或者地形风,我们就会立即将箱高度降至两三层。”同时,他们还会根据装卸作业“窗口期”气象预报,及时加固龙门吊,用绳索把集装箱连起来。
多年前,一家港区企业工作人员曾和连云区气象局局长王桂臣说过:“若是高影响气象预警能再提前一些、频繁一些,我们就能更有效地防范。”
一句话牵动了一群气象工作者的心。此后,连云区气象局一直在精密监测、精准预报上下功夫,针对港口企业构建了“313110”(高影响天气3天潜势预报、高影响天气1天精准预报、高影响天气发生前3小时跟踪服务、高影响天气发生前1小时跟踪服务、高影响天气结束前1小时跟踪服务、高影响天气结束风雨天气实况)专业气象服务体系。
2024年7月3日夜里,港区出现雷阵雨和大风天气。区气象局提前三天发出《连云港沿海专业定制天气预报》,提醒企业做好加固工作。
连云港新东方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调度员徐亮回忆,“我们根据预报,争取到3小时以上的作业‘窗口期’,完成了防风锚固作业。在风雨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们提前做动工准备,节约了不少时间。”
连云区气象局副局长苏伟“盯”着这片海已有34个年头,“如履薄冰,累并快乐”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同事经常实地调研每个企业的需求,现已形成‘一企业一策’的工作模式。”
就是在这样反复走访中,气象部门和企业的手紧紧握在了一起。
当货物在港口规避了风的叨扰、雨的侵袭,它们将乘上中欧班列的钢铁巨龙,通往遥远的西亚大陆。
但气象守护仍在继续——
精益求精,护送陆上万里行
轨道茫茫,汽笛轰鸣。中欧班列的火车满载着货物,也载着连云港气象工作者的“巧思”,一同驶往哈萨克斯坦。
“巧思”在哪里?就在集装箱里的微型温湿度检测仪上。
不同性质的货物,对温度和湿度的反应不同,甚至在同一个集装箱不同位置的反应也不同。“粮食遇湿会发霉,化工品遇热易爆炸……”聊起集装箱里的那些事儿,连云港市气象局副局长班欣似乎比中欧班列上的驾驶员还清楚。
了如指掌的背后,是连云港气象部门为中欧班列开展集装箱微环境观测实践的经验。这些微型温湿度检测仪可以将实时信息传送到手机小程序上,货主即可随时掌握运输过程中的气象条件,还能实时追踪货物所在班列的位置。如果温度超过对应货种的标准,就会发出预警,并及时发送到货主手机上,相关人员便会采取洒水等人工干预措施;如果湿度过大,操作人员便会考虑通风……
这样的实践源于2022年,但当时他们只在集装箱的内部和外部装了两个。去年,他们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改良”。“除了在顶部和底部以外,中部还悬挂了一个。”连云区气象台台长姚雷介绍,顶部可以测量箱外太阳直射的温湿度,中部测箱内,而底部测的是接近地面的情况,这样可以把不同位置上货物的温湿度都精准地测出来。
“要护送到底才能安心。”姚雷说。
“我们会继续把陆海联运气象保障服务做深做实做细,打造出连云港样本和经验”,连云港市气象局局长徐良谋表示。在中哈基地数字化调度中心的大屏上嵌入气象数据与物流调度融合的算法,在港口码头、深海航道、海岛等陆海联运重点区域加设更多气象观测站……描画着未来,他们的愿望也被一同装进中欧班列,坚定地驶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