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是实体经济的“筋络”,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对于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不久前,连云港市“推进多式联运互联互通,打造‘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示范通道”案例成功入选江苏省发改委发布的物流降本增效首批典型案例。
连云港系新亚欧大陆桥的东端起点、我国11个国际枢纽海港之一、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城市和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陆海内外联动、扩大东西双向互济中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枢纽作用。截至目前,连云港港累计开通近远洋航线98条、国内海铁联运通道25条、国际班列线路6条,成为全国跨境运输第一港。“立足独特区位优势,连云港聚力打造‘一带一路’新亚欧陆海联运示范通道,积极探索港口物流产业链供应链深度融合,重点紧扣‘班列+海运’联动发展,强化平台建设、丰富通道布局、创新服务业态、聚焦数字赋能,多措并举推动物流降本提质增效。”连云港市发改委副主任王磊说。
让通道更顺畅,放大陆海枢纽辐射效应
1月2日,一列满载汽车配件等货物的中欧班列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发出,驶往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拉开了连云港2025年中欧班列运输的序幕。
去年以来,连云港在组织中欧班列货源发运、打造精品班列业务、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支持跨里海通道发展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过境方面,积极承接至中国通道运输的货源,联合韩国铁道公社开行国际多式联运示范班列,开发“滚装+班列”多式联运班列新模式,连云港—塔什干点对点直达班列通过省级精品班列建设验收。在出口方面,继续开行无锡接续班列,进一步开发盐城—连云港—中亚接续通道,同时扩大铁路快速通关规模,提升货物通关时效。在回程方面,稳定铁合金、铅铝锭等东行货源,提升钾肥、尿素、石棉等货物增量,进一步发挥连云港—黄埔港内贸航线优势,开展进口小麦粉、麦麸颗粒等运输。
2024年,连云港中欧班列累计开行911列,同比增长13%,运量规模位居全省首位,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注入不竭动力。
“以中欧班列为主要平台,连云港大力推动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建设,不断提升通道能级,增强亚欧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与安全。”连云港市发改委党组成员樊继强介绍,近年来,随着亚欧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紧密,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建设也面临新挑战,比如跨境基础设施薄弱、多式联运通畅能力有待提升等。
补短板,强弱项,固优势。连云港着力打通关键节点,让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更通畅,锻造其更强运力。
——积极融入中国—中亚交通走廊建设,布局阿拉山口、霍尔果斯、喀什、二连浩特、满洲里5个出境口岸,开行至中亚五国以及中吉乌、中蒙、中俄、中欧、中土共6条班列线路,形成覆盖中亚主要站点、延伸欧洲关键节点的通道网络,并拓展无锡和盐城接续班列、JSQ笼车专列、中吉乌海铁公多式联运等新业态。
——哈萨克斯坦境内,里海东岸、阿克套港码头后方,由连云港港与哈国铁合作共建的阿克套港集装箱枢纽项目正加紧建设。“阿克套港项目年设计吞吐量20万标箱,建成后将与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形成‘三节点枢纽一体化运作’格局,让搭乘中欧班列的货物更加顺畅地跨过里海,运抵里海西部的西亚及欧洲国家。”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战略投资部总经理吴治明说。
——作为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与上港集团合作的首个成果,“连申快航”以“海上巴士”形式串联起连云港港和上海港两大重要内外贸枢纽港口。连云港主动对接上海方面,以及多家船企中国区总部,通过增加支线密度、放大舱位、提高港口服务效率等方式,进一步实现两港无缝衔接,为物流运输提供更加经济便捷的通道。目前,连云港港正拓展“陇海铁路+连申快航”“中欧班列+连申快航”等新业态,进一步加强与上港集团的合作,努力实现集装箱一体化运营,围绕“进了连云港就等于进了上海港”目标,进一步提升“连申快航”的服务水平。
——与徐州共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推动以连云港港为基本港开展共建“一带一路”大宗商品贸易,更高质量打造“两基地一班列”标杆示范;全省最大的40万吨级矿石码头和1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实现常态化靠泊作业。
去年以来,连云港通过不断发挥通道优势,放大陆海枢纽辐射效应,大力推动现代港口物流降低综合成本。
创新服务模式,深挖物流降本增效空间
日前,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来自韩国的净水器、泰国的自动切纸机、日本的恒温器等过境保税货物,与来自浙江的家居建材出口货物,同装在一个国内出口箱中,解决了凑整发运的漫长交货期和等待时间,帮助企业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为推动国际班列高效运营,连云港首创中欧班列“保税+出口”货物集装箱混拼新模式,利用出口箱的闲置空间让小批量货物“搭顺风车”,平均每票为企业节省73%的物流成本,节约发运等待时间15天以上。
“我们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创新‘自贸区+班列’特色模式,推出国际班列相关创新案例13项,有效提高多式联运全程物流效率和便利化水平,其中,中欧班列‘保税+出口’混拼模式获得海关总署备案,国际班列‘船车直取’零等待模式使中转作业时间节约75%,过境货物‘集改散’直装模式将过境全流程时间压缩60%。”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港航发展部总经理邓明华说。
连云港市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持续推动物流降本增效取得新进展,推出“一次委托、一口报价、一单通办、一票结算”的多式联运“一单制”服务模式,成功入选交通运输部交通强国专项试点典型案例。积极开拓以CCA模式为主的“一单制”业务,与中远海运、达飞轮船等多家船企公司签订CCA协议,为客户提供“门到门”“门到港”的“一单制”全程物流服务,降低物流成本。创新推出内外贸“铁路箱下水”服务模式,优化班列运行计划,提高“一单制”通道运输效率,2024年,“一单制”全程物流服务合计完成2182标箱。
“我们积极建设‘一单制’综合物流信息平台,该平台已实现订单管理与商务结算、报价发布和联运单生成功能。同时,与徐州内陆口岸建立信息通道,实现物流业务信息的互联共享,为两地客户提供订舱、订单、结算等全运输链条物流信息服务,推动徐州陆港和连云港海港开放平台共建,促进区域联动一体化通关。”连云港港口控股集团集装箱事业部总经理何浩介绍。
接下来,连云港将延伸拓展“一单制”服务功能,整合口岸资源,推动内陆集装箱码头项目建设,助推连云港船公司在内陆设立还箱点,提供订舱、港口操作等一条龙服务,实现部分海运空箱在徐州陆港、合肥陆港前置,压缩空箱调运成本约15%。
强化数字赋能,提升港口服务能级
走进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数字化调度中心,大屏实时动态调度从连云港出发的中欧班列情况,4000多公里外的哈萨克斯坦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实时运转情况一览无余。
“采用连云港港研发的‘港口大脑’信息化项目,可以实现两地业务联动、信息联通和资源共享,哈萨克斯坦当地的小麦、大宗原材料等可在家门口实现国际贸易‘一站式’办理、联运监管‘一体化’运作。”连云港中哈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葛恒学说。
连云港抢抓数智化转型“新”机遇,积极推动智慧港口建设,以数智化赋能港口物流降本增效。
对标国际一流现代化口岸,去年以来,连云港全面加快口岸智慧化应用场景建设,打造连云港口岸一体化智慧公共服务平台——连云港“E港通”,构建集海港、空港、通关、物流、贸易、金融于一体的连云港口岸对外综合服务一张网,以“E港通”实现“一港通”。
该平台在联通政府部门、海陆空港、综保区、物流园区、自贸区等口岸单位基础上,服务船货代企业、仓储物流企业、报关企业、车队司机等口岸本地物流企业,并向外延伸服务口岸经济腹地、陆桥沿线、共建“一带一路”相关外贸进出口工厂企业。
“作为在国家省市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政策下应运而生的口岸对外综合服务平台,‘E港通’承载着连云港口岸数字化转型、智慧化公共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使命。”连云港电子口岸公司总经理王兴好介绍,平台已经形成网上、掌上两个“一站式”服务大厅,建成口岸数据交换服务、区域平台互联及口岸公共信息服务三大中心。截至2024年底,“E港通”已拥有注册用户2500余家,在口岸贸易信息服务领域的覆盖面达到90%以上。
集装箱码头数智化系统建成前端生产数据中心和自动化远控中心,实现起步堆场自动化作业流程;港口主要散杂货码头实现新版本码头端系统全覆盖和深度定制应用,新版智能化统一船舶调度系统上线应用,支持市级层面船舶调度架构,初步实现智能推荐排序加人工干预的船舶调度规则;连云港国际汽车绿色智能物流中心项目完成竣工验收,顺利投入使用……连云港加快推进“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持续放大国际枢纽海港和国家物流枢纽城市辐射功能,着力推动港口智慧绿色和大型化发展。
“我们将深度融入全省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推进‘两基地、一班列’提档升级,全力打造标杆和示范项目,发挥互联互通合作平台载体功能,拓展国际合作空间,着力提升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服务能级,有效降低物流成本。”王磊表示。(胡阳梅 徐大庆 韦亚运 张新语 赵治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