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共建“一带一路”机遇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2024-02-02 11:15 来源:新华日报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春华秋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从无到有、蓬勃发展,取得丰硕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讲好中国故事。当前,应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契机,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路径,从传播平台、传播内容、传播媒介、文化精品等方面入手,引发世界人民的积极关注和强烈共鸣,为共建“一带一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惠及更多国家更多民众。

加强设施建设,完善传播矩阵

设施联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优先领域,包括通信、交通、能源等。因此,需加强基础设施与传播平台建设,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当前,网络已成为信息传播、经济发展和社会互动的重要平台,互联网设施建设变得至关重要。互联网已经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只有完善网络设施,才能够架设起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桥梁。同时,传播平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渠道,也需引起高度重视。结合国内平台与海外平台,在提升话语权与主动权的基础上,打造文化传播矩阵。一方面,充分利用X、Facebook、YouTube、Tiktok等海外社交媒体,以及移动终端、互联网电视等新技术平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开通国内平台的海外国际版,如微博、微信、QQ、爱奇艺、优酷、哔哩哔哩等,及时发布能展现共建“一带一路”最新成果、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内容。

优化传播内容,贴合受众需求

结合传播者与接受者双方的跨文化理解与认同,合理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内容。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反映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要从丰富世界文化多样性和促进文化交流的角度,深入挖掘和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特征、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努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聚力提升中华文明传播力。另一方面,“一带一路”共建国家众多,各国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都有所不同。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应做到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尊重他国传统和文化,才能被更广范围内的民众所接受。此外,要借助书籍、电视、电影、音乐、戏剧等多载体,更为生动、形象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尽可能提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认可度。

丰富传播媒介,增进文化交流

积极探索多元化媒介和渠道,包括国际教育、贸易、旅游等,有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国际教育通过留学生来华访学或者在国外兴办孔子学院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常来说,留学生来华访学,能够体验中国学生的校园生活与家庭文化。在此过程中,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进一步发展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者和传播者。而兴办孔子学院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便利,且更具稳定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强有力阵地。同时,贸易经济往来于无形中也有助于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一般来说,大众会基于对文化产品的了解和认识,来选择购买文化产品;或在购买文化产品后,更有意愿进一步深入了解产品的文化属性。例如,中国的丝绸、瓷器、茶等,皆是通过贸易实现跨文化传播。此外,旅游也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旅游作为一种唤醒文化自觉的成长方式,不论是对于个人成长,还是对国家文化事业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设计文化精品,培养优秀人才

设计文化精品的关键是,以产品为核心创新技术、创新业态、创新资源。因此,需要设计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标志的文化活动或产品,赋予其独特的东方美学。例如,举办人文论坛、展览、演出等活动;打造“欢乐春节”“中华文化讲堂”“千年运河”“天路之旅”等文化旅游品牌,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文化交流品牌建设。利用音乐、网游、动漫等新业态架起“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桥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除此之外,要想设计出文化精品,必须注重人才队伍的培养。应注重开阔设计人才的国际视野,培养设计人才的文化素养,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同时,加大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力度,资助人才前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地考察学习;尊重文化差异,针对性设计文化精品,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奠定基础。

“一带一路”是东西方洲际贸易史的延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明交流互鉴是古丝绸之路留下的精神财富,民心相通应该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发起者、倡导者,应以更加开放的胸襟、包容的胸怀,有效开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工作,增进“一带一路”共建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互信,在实现互联互通、互利互惠、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同时,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促进各国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为我国迈向文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外语学院)

作者:四郎旦珠 编辑:宋亦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