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的金鸡湖右岸,开阔的亲水平台上,略带凉意的微风从湖面温柔吹来。人们三五成群,或悠闲漫步,或驻足远眺,尽情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自在与美好。高耸的《飞翔》雕塑前,时尚的年轻人摆出各种造型,寻找最佳角度合影,而更多人则被雕塑前方的文字深深吸引——
作为庆祝苏州工业园区开发建设30周年的纪念雕塑,《飞翔》象征着中国与新加坡的深厚友谊,并与屹立在金鸡湖左岸的《圆融》雕塑隔湖相望,见证园区跨越发展,共祝园区锦绣前程。
从《窗口》看对外开放,从《圆融》看合作共赢,从《飞翔》看未来愿景……行走园区,一座座造型优美、风格各异的雕塑,仿佛时代的坐标,记录着这座城市30年间的一个个高光时刻;又似岁月的注脚,讲述着高光背后的一个个动人故事。
30年来,苏州工业园区深度学习借鉴新加坡经验,不断地消化、吸收、再创造,形成了闻名遐迩的“园区经验”,诞生了国家级经开区“八连冠”。30年后的今天,而立之年的园区变得更加成熟、自信、充满力量,在新的生命活跃期大步迈向“开放创新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
窗口
从苏州古城区驱车向东行驶,沿着苏州大道进入苏州工业园区,迎面而来的一扇“窗口”,向世界展示了园区最鲜明的底色——开放。
《窗口》雕塑以被风掀开的窗帘为造型,寓意园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也是东方文明与西方文化之间的窗口。透过这扇窗,世界看见园区,园区拥抱世界。
“飞利浦苏州已经在园区投资设立了综合性影像生产研发基地、研发中心和全球业务服务中心,未来还要加大投入,落地更多项目。”今年9月,荷兰皇家飞利浦执行副总裁、全球执委会委员贝特•范•穆尔斯一行来到园区。在他看来,园区对于飞利浦而言,不仅是制造的基地,更是创新的中心,是飞利浦全球布局中极为重要的一环。
30年来,园区累计引进外资项目超5100个,并成为江苏首个且唯一一个外资总部经济集聚区。其中,104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了174个项目,实际利用外资超400亿美元。
仅一条苏虹路,短短14公里,就有博世、艾默生、三星电子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比邻而居。库力索法半导体(苏州)有限公司市场经理许园园从小生活在这附近,她还记得,2002年前后,苏虹路周边逐渐完成拆迁征地,外资企业一家接一家入驻。每天一早,苏虹路上的人潮中,既有步履匆匆赶去上班的外企职工,又有拿着农具去路边水田忙活的水乡原住民。全球化浪潮在这一刻变得具体而生动。
2023年10月,园区作为中国唯一获奖单位,获得当年度联合国投资界最高大奖“全球杰出投资促进机构奖”。这是对园区促进跨国企业投资、打造全球优质企业集聚地成效的肯定,也是对园区在变化的国际环境下坚持开放创新、合作共赢、推动可持续发展的认可。
园区的开放是双向的,不仅有高质量引进来,还有高水平走出去。2020年9月,苏州自贸片区成立一周年之际,一条从苏州自贸片区数据中心至新加坡数据中心点对点的国际数据专线——“服贸通”中新数据专线开通。“这一全国首创大幅提高企业国际网络访问速度,降低了使用成本,从根本上解决了企业‘用网’问题。”罗杰斯科技亚太区域总监顾智倩说。得益于“服贸通”在内的一系列开放举措,罗杰斯科技从只有单一产线的制造基地,成长为拥有全品类事业部的全球标杆工厂和综合性亚太区总部。
通过探索构筑全球化的协同研发创新体系,园区加速整合海内外研发创新资源,推动研发互补和需求对接,提升研发成果配置效率,保证研发与生产的连续性,抢占国际市场最前沿。
因开放而生,因开放而兴。统计数据显示,30年来,园区已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超1.5万亿美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万亿元、实现税收超万亿元,2016年起连续8年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中位列第一。
圆融
在金鸡湖畔的湖滨公园,一座由新加坡雕塑家孙宇立创作的雕塑——《圆融》,是苏州工业园区重要的城市符号。《圆融》由两个动态扭转的圆相叠而成,外圆内方,仿佛两种彼此矛盾的元素共存于一体,向世人昭示着园区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和谐为本的情怀,更蕴含着中新双方密切合作、相辅相成、相互交融的深意。
新加坡,国土面积仅733.2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0万,却成为全球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她的腾飞之路,被认为是“新加坡奇迹”。
学习新加坡,应该怎么学?从哪里入手?如何才能学好?30年前的春天,园区首批9名专业管理人员带着一肚子困惑,启程赴新。中衡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总建筑师冯正功是其中一员。谈起这段经历,他记忆犹新,感触良多。
“课程涉及土地规划、环境管理等方面,教材是全英文的。我们不仅要尽快学,还要尽快学以致用,既要吃透新方这一套‘软件’的内涵,又要结合国内的环境和园区的特点有选择性地借鉴,并最终形成文件。”冯正功说,“当时,大家的压力都非常大,几乎每天都忙到深夜。”
30年来,园区以“狮城”为“师城”,派出一批又一批学员,系统“拷贝”新加坡的一整套经验,从最早的联合规划、协同招商、共同开发,到近年来向服务贸易、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深层次领域拓展,政府间合作持续走深走实,企业间合作更加密切。
One-Stop Service(一站式服务),就是园区从新加坡借鉴来的一条公共管理经验。2002年,园区在国内率先成立一站式服务中心,开创国内“授权审批”先河。如今这里已成为园区最繁忙最具人气的机构之一,每天要接待数百人,完成数千项业务。以一站式服务中心为原点,一张“15分钟政务服务圈”的巨型网络覆盖园区全域。
园区不仅向新加坡人学习如何建立一个产业园,还向新加坡人学习如何走出去建立一个产业园,目的是共享经验,将改革开放的红利复制到更多地方。
位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的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由园区与嘉兴市嘉善县合作建设。作为该产业园的开发主体,中新集团发挥其在园区开发运营领域积累的丰富经验,将原先以木业、五金类企业为主“低小散”地块,前瞻规划为智能传感产业平台。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总裁刘建中说,从“木片”到“芯片”,是“园区经验”的又一次落地。
在多个异地合作共建项目中,园区直接派出人才团队扎根驻点、输出经验。在苏州市内,园区与相城区、吴中区、姑苏区合建项目;在江苏省内,与宿迁合作建设苏州宿迁工业园区,与南通合建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在省外,推动设立了中新嘉善现代产业园、中新苏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疆霍尔果斯经济开发区、宁夏银川苏银产业园等多个“飞地园区”……距离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25公里的中白工业园,是中国目前对外合作层次最高、占地面积最大的园区,其管理运营模式同样借鉴了几千公里之外的苏州工业园区。
升华
从空中俯瞰,独墅湖畔,巨大的白色双弧形钢结构雕塑《升华》,如日月之升,横跨星湖街上,象征着苏州工业园区发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的决心和信心。
络绎不绝的车辆向南穿过《升华》,就来到了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这里集聚了37家大院大所、33所中外名校、超9000家创新型企业,是园区转型升级的主阵地,也是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资源集聚程度最高的区域,创新浓度全国鲜见。
时针拨回到20多年前,外向型经济在苏州如火如荼,最大限度利用外资的模式帮助园区在短时间内迅速对接到全球创新资源。但进入21世纪后,随着中国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的外企转而选择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国家,园区人开始预感到,转型已迫在眉睫。如何转?只有创新“华山一条路”。
2002年,园区在独墅湖畔划出10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设“研究生城”,后改为“独墅湖高等教育区”,最终定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三易其名,显示出园区对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的迫切渴望和执着追求。
从技术引进一步步转为自主创新,从“世界工厂”奋力跃向创新高地,这正是园区的“升华”。经过20多年的沉淀和磨砺,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已经架构起一个多层次的“创新矩阵”:以苏州实验室为龙头的实验室体系,以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苏州)、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为代表的“一区两中心”国家级平台,以及中科大苏州高等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苏州研究院、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冷泉港亚洲会议中心等一批高校和科研院所项目……
走在仁爱路上,迎面而来的是一张张青春洋溢、目光笃定的脸庞,道路两侧是一排排享誉国内外的名校院所,澎湃的发展活力让人动容。
丰富的科创资源,为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关键支撑。以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为例,依托该中心,园区已布局生物医药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检验检测、审批审评、生产制造、销售流通等全产业链平台体系,通过实施“揭榜挂帅”项目,面向全国发布核酸药物、细胞疗法等攻关榜单,现已立项81个项目。
借助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外溢”,园区还积极推动院校合作、校企交流,促进深度对接,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并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产学研一体化发展。
今年9月,由教育部与江苏省共同建设的首个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启动,其中,生物医药区域技术转移转化江苏中心就落户在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该中心发力高校端,探索以体系化、批量化的方式统筹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苏州工业园区生物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勰说,只有真正打通高校科研成果从实验室到生产线转移转化中的堵点、卡点,才能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技术攀“高”,产业向“新”。园区已逐步形成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主导产业,生物医药及大健康、纳米技术应用及新材料、人工智能及数字产业、新能源及绿色产业四大新兴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2+4+1”产业体系。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7500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0%。
入戏
在金鸡湖星光大道,两只手托举着一个巨大的“相框”。相框中,远处的天空、天空之下鳞次栉比的高楼天际线和波光粼粼的湖水,共同组成了画面的背景,而近处来来往往的行人则“入戏”其中,成为画面的主角。这一幕,仿佛电影里的镜头,一瞬即是永恒。
这种充满趣味的互动,让雕塑《入戏》成为网红打卡点。有人说,相框底部的双手不但是“执框之手”,也是“呵护之手”,托举的不仅是美景,还有园区人稳稳的幸福。
早在开发建设之初,苏州工业园区就明确提出,要摒弃传统的开发区模式,不仅仅要打造“工业园”,更要打造一个产城融合、宜业宜居的现代化新城区,让新老园区人共享发展红利、共享美好生活。
邻里中心是园区从新加坡借鉴而来的一种社区商业形态,如今已成为园区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是“油盐酱醋茶”还是“衣食住行闲”,都能在邻里中心一站式解决。
在园区第一家邻里中心新城邻里中心,藏在菜场里的艺术展“一半诗意,一半生活”已悄然结束,但展品并未完全撤去——菜场内随处可见蔬菜水果主题的艺术画作。
“环境这么好,价格估计要贵一点吧。”几名外地游客一面赞叹地拍照,一面小声交流。“价格都标着呢,你看电子屏!”耳尖的商户插话。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屏幕上,菜品价格、交易数量、质量溯源等信息实时滚动,让人放心。除了菜摊,菜场内还设置了缝纫、干洗、维修、家政等“小修小补”功能区。早餐店也是“中西合璧”,有包子油条,也有三明治咖啡。
小小的菜场里,天南海北的商贩、慕名而来的年轻UP主、中文不太利索的老外、只会说方言的苏州“好婆”,各有各的诗意和生活。这就是园区作为“苏州城市新中心”的松弛感和国际范。
艺术走进了生活,生活成为了艺术。在苏州文化艺术中心、诚品生活苏州等文化载体,精彩的演出和展览连轴上演,把优质的文化服务送到园区人的家门口。苏州交响乐团、苏州芭蕾舞团跨国巡演,用极具江南特色的原创艺术作品,向世界讲述园区的传奇;iSING!Suzhou、中法文化艺术周、金鸡湖双年展等国际性文化品牌活动有声又有色,让世界的眼光锁定园区。
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互相融合,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交相辉映,别样的文化体验让园区人的精神世界更加富足。
在园区展示中心,面对一拨又一拨海内外参观团队,讲解员陈香和同事们将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娓娓道来。从筚路蓝缕的奠定基础阶段,到意气风发的跨越转型阶段,从革故鼎新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到活力奔涌的新发展阶段……在这里,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具象为一条清晰的实践路径,让天南海北的参观者真切触摸到“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发展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