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是首批国家级“非遗”
2022-03-29 15:05 来源: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为规范保护“非遗”,中国制定“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南通市申报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作为“传统手工技艺”代表性项目,已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是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元新,项目编号:Ⅷ—24。

南通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手工纺纱、手工织布、手工染色且仅有蓝、白两色的棉质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起源于南宋时期,至今已传承了八百多年。

蓝印花布在南通能够流行和发展,因为这里具备极其有利的条件。在江苏,南通是沿海地区,气候和土壤,非常适宜棉花和蓝草生长,最初的蓝印花布,就是以蓝草汁为染料印染而成。到了元末明初,随着南通棉纺织业逐步发展,出现了家庭手工织布作坊,致使棉布在当地已相当普及,南通成了纺织之乡。明代,南通民间大量种植蓝草,不仅为本地区印染蓝印花布提供大量染料,也带动了制靛业的发展,植物染料蓝靛出产,并被使用在蓝印花布染色工艺中,随之而来,当地染坊相继出现。据明代《南通县志》记载,在“染织局”登记在册的手工染坊就有十九家之多。在南通蓝印花布发展史上,由于花布使用量增加,曾经出现过“花担匠”行业,花担匠也叫“印花担”,他们只印花、刮浆,不染色,为蓝印花布用户提供上门印花、刮浆的便利服务。在农村农闲的时候,花担匠的业务非常繁忙。家庭织布作坊和染坊的产生,以及花担匠行业的出现,为南通蓝印花布的流行和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逐步使蓝印花布从南通向江北乃至更广大地区传播。

传承近千年的蓝印花布印染技艺,采用的是刻版漏浆的防染工艺,工艺流程中保留了传统手工刻版、手工刮浆、手工染色、手工刮灰、手工晾晒技艺,每一步,都是千年文化传承的大智慧:1、刻版,就是设计、制作花版,依据花版上的纹样,用刻刀将纹样刻出,形成镂空花纸版,并将纸版刷上桐油。2、刮浆,就是将镂空花纸版放置于选定好的白棉布上,用刮浆板将防染浆剂刮入花纹空隙,使浆剂漏印在布面上,吊挂阴干。3、染色,布放入染缸内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一般经过6—8次反复入缸染色,再出缸透风氧化,布料就能达到所需颜色,再将其拿出在空气中氧化,晾晒。4、刮灰,晒干后,用专用刮刀刮去防染浆粉,即显现出蓝白花纹,洗涤后,蓝色部分愈蓝,白色花纹愈清晰。5、晾晒,晾晒架约7米高,由染色师傅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晾晒架。晾晒场面,十分壮观,那一幅幅仿佛是从天上垂挂下来的蓝印花布,蓝白分明,质朴素雅,含蓄优美之中,饱含着浓郁的乡俗民情,同时,这也是传承近千年的印染技艺通过印染师傅手工操作,向人类作出的珍贵表达。

蓝印花布印染工艺,由于是纯手工操作完成的,因此,在染色过程中,如果防染浆开裂,就会在成品布上留下蓝色裂纹,行业内称之为冰裂纹,它们使蓝印花布显得非常有个性,是手工蓝印花布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而机织的蓝印花布是没有冰裂纹的。

南通蓝印花布图案,形式多样,有花卉、植物造型,人物、动物造型,以及几何纹样和书法文字等,这些都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吉祥图案,刻花师傅常常将这些图案经过巧妙的构思,组合在一幅蓝印花布作品中,并运用象征、谐音等手法,来表达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吉祥喜庆的寓意,深受广大老百姓所喜爱。中国绝大部分汉族地区及部分少数民族地区都使用过蓝印花布,使用它做服装、头巾、门帘、包袱布、被面、蚊帐等,在现代,还用蓝印花布制作提包、围巾、靠垫等。

南通蓝印花布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大,普及面广,流传时间长,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精神价值和艺术价值。

2014年,南通蓝印花布被评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由代表性传承人吴元新创办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已被列为中国蓝印花布传承基地,南通市也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蓝印花布之乡”。

值得一提的是,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和创新:一是将丝绸文化与蓝印花布印染工艺相结合,将原始的棉质面料拓展到真丝面料;二是将单调的蓝、白两色创新到深浅蓝复色;三是将传统的小布印染发展为宽布印染。

参考资料:

1、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2、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网:蓝印艺术

编辑:宋亦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