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2021-06-15 09:49 来源:新华日报

新华提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牢牢把握服务民族复兴、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完善与深化全方位外交布局,积极推进外交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这一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系列原创性重大思想观点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在外交与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新成果,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为中国与世界发展指明了新方向,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国际关系的新思维

习近平外交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立足于对当今国际国内“时”“势”的科学判断、在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的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富有深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渊源。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同时,世界面临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正在增加,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受到严重冲击。“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要合作还是对抗,要开放还是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零和博弈,如何回答这些问题,关乎各国利益,关乎人类前途命运。习近平外交思想正是在研判全球化发展局势、分析历史前进大势中应运而生的,是对“世界之问”和“时代之问”的科学回答。

倡导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国际关系新理念新思维,顺应了国际国内的“时”与“势”,深刻把握了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灵魂。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与方法,又内含鲜明的中国智慧,汲取并创造性转化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基因。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天下一家”“亲仁善邻”“以和为贵”,并以“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理念提倡互相包容,憧憬“天下大同”的美好世界等。习近平总书记引经据典,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使其外交思想展现出浓厚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

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新型国际关系建构

习近平外交思想内涵丰富,以“十个坚持”为总体框架和核心要义。“十个坚持”明确地标示了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战略目标和基本理念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基本原则和道路是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根本途径和主要内容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实践指向和创新运用是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点建设“一带一路”。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鲜明旗帜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主体是人类,强调人类相互依存、命运相连、荣辱与共,主张不同制度、不同文明的国家包容互鉴,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合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也即建设“五个世界”:在政治上,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远离战争、持久和平的世界;在安全上,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远离恐惧、普遍安全的世界;在经济上,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的世界;在文化上,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远离封闭、开放包容的世界;在生态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历史哲学与政治哲学高度,为解决世界往何处去问题、为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作了总体的根本的顶层设计。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本理念为引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首次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思想,这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国际关系新模式的重要探索。理解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需要厘清新型国际关系的基础、准则、目标等多重要素。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主要内涵体现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其中,相互尊重是基础,主张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的国家主权、尊严和领土完整,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公平正义是准则,主张世界各国平等地参与国际事务,维护世界各国的正当合法权益。合作共赢是目标,主张各国要同心协力,妥善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共同变压力为动力,化危机为生机,谋求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以合作取代对抗,以共赢取代独占。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要协调推进中国同不同类型国家关系的全面发展,拓展中国对外战略全方位布局。首要问题是运筹同主要大国关系。大国是影响世界和平的决定性力量,推动构建总体稳定、均衡发展的大国关系框架至关重要。二是推进同周边国家的安全合作。按照“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方针,深化互利合作,创立良好周边环境,维护周边和平稳定大局。要以国家发展为重,加强合作,相互成就,避免单边行动,寻求和平共处新路。三是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广大发展中国家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路人,要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加强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共享发展机遇和成果。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要不断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法治化,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和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要坚持多边主义与国际合作原则,反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霸权主义,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主张国际事务要由各国共同商量,反对独霸专行,支持和扩大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尊重国际法,坚持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自身利益,积极履行国际义务。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变革,为此,必须坚持开放导向,拓展发展空间;坚持发展导向,增进人民福祉;坚持包容导向,促进交流互鉴;坚持创新导向,开辟增长源泉;坚持规则导向,完善全球治理。

共建“一带一路”是践行新型国际关系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国际合作新需求和中国对外开放新趋势,秉持和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是各方共同打造的全球公共产品。其核心内涵是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加强经济政策协调和发展战略对接,促进协同联动发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繁荣,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并在走深走实中结出累累硕果。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习近平外交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当代世界、运用于外交实践,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的外交战略理论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对于客观认识现实国际关系和分析当前国际局势具有重大意义。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国际关系应该奉行道德与正义准则、民族国家独立自主原则。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外交与国际关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同中国实际、时代发展相结合的产物。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同志从国际战略高度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同时,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并提出“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继承了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的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准确把握当前国际关系的深刻变革和国际局势的现实情况,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为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前途而提出的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这是一个原创性的思想理论,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所主宰形成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的“去伪”。这一思想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相连的客观事实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人类社会的共同危机和挑战出发,以历史演进为客观依据,以整体性原则与方法把握人类世界命运与共的发展大势,并从“共同体”的整体视界和全局观念探寻回应共同利益关切、实现人类共同价值、破解共同发展难题的具体实践方法,这就是以“和合共生”为基本理念和实践方法,探索国家之间合作共赢的交往之道,建构新型国际关系。

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继承和弘扬了《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超越了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开创了国与国交往新格局。经过七十多年的外交实践,基于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中国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关系。同时,基于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把握、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新型国际关系的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演变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主要与社会主义国家交往联系、相互援助与支持,现逐渐发展为与世界不同性质的国家建立伙伴关系,并积极运筹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周边国家关系以及发展中国家关系等。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涵从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世界各国友好合作关系,发展到推动建设以“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内涵得以全面系统地展开,这是重大的思想创新,也有力地彰显了中国的责任与担当,促进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习近平外交思想强调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倡导合作共赢理念,但同时强调坚决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始终把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外交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根本上深刻阐述了坚持和平发展与维护国家利益的辩证关系,这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继承发展。几十年前,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时候敢于维护国家利益,反对世界强权,从未在外来压力下弯过腰、低过头,现在中国发展强大了,更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一些人把中国维护合理合法的国家权益说成是“咄咄逼人”“傲慢”“强硬”,鼓吹“中国威胁论”等论调,都是站不住脚的。

(执笔人:刘亚宁 袁久红,本文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研究”〈2020MZD016〉阶段性成果)

编辑:宋亦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