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副所长刘卫东:“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是“包容性全球化”
2021-11-12 09:23 来源:新华日报

对于世界而言,“一带一路”是改革现有国际经济治理模式、实现包容性发展的伟大探索。共建“一带一路”,是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提出的多元合作倡议。要想正确理解这一重大倡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首先需要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及其局限性。

经济全球化是制度、经济和技术力量共同作用下出现的一个历史现象,其中既包含客观的动力也涉及制度因素。从客观动力来看,一方面,资本积累具有无休止的空间扩张和空间重组的内在需求;另一方面,生产方式从福特主义向后福特主义转变,让零部件“外包”日趋流行。这使得世界很多地区被紧密的供应链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全球生产网络。

但是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推动了世界经济增长,也带来了严峻的社会问题。此前英国脱欧等一系列“黑天鹅事件”,都显示出世界存在改革经济全球化机制的巨大需求。于是,在此背景下,以“包容性全球化”为核心,突出“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建设应运而生。这也是我国积极参与维护经济全球化成果、发展经济全球化机制,努力在引领世界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多更大作用的责任体现。

实事求是地讲,“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世纪工程。今年是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九个年头。在前几年取得明显成效的基础上,我们也应该瑕不掩瑜地看到其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统筹协调力度与精细化的管理水平不足;二是国际通行规则及技术标准的建设相对滞后;三是风险防控机制有待加强;四是经贸合作如何与国内产业转型升级互动;五是重大项目的投入投资机制有待健全;六是人文交流推进协同程度不够。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环境下,国际形势严峻,外部压力干扰有所加大,我们应该重点做好科技创新与实现“双碳”目标两方面工作,着力处理好“建设愿景与‘十四五’目标”“紧抓机遇与风险防控”“国内与国外”“点与面”“市场与政府”“‘软’与‘硬’”“存量与增量”“全方位与协同发展”八个方面关系,为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夯实基础、创造机会。同时,鉴于当前国内从事“一带一路”研究的高校、机构众多,但相互之间鲜少进行规模性学术交流的现实情况,建议可通过建立“一带一路”研究学术共同体的方式,搭建起长效互通的学习交流平台,以便为我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及时提供动态的智力支撑。

对于江苏而言,落实在建设实践方面,一是要进一步打造海陆衔接、多式联运的高效国际物流平台,有力支撑“双循环”;二是要通过“引进来”“走出去”紧密结合,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三是要继续建设好海外园区,优化产业链布局;四是要紧抓“双碳”机遇,在“一带一路”沿线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作用;五是要结合自贸区,进一步提升口岸开放水平;六是要探索民心相通新模式,为提升中国软实力作贡献。

编辑:宋亦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