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连云港“后发先至”的殷殷嘱托,连云港近年围绕“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主题主线,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连云港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决胜之年。连云港市委市政府近日决定在全市范围征集“高质发展、后发先至”典型案例,总结交流全市各地各部门各单位在推进“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中的探索思考、创新做法和成功经验,系统全面展示“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重要成果,为“十四五”迈上新征程提供启示借鉴。
案例重点围绕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党的建设等7个方面,全面系统梳理总结连云港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的典型做法、经验成效,突出展示建设大港口、构建大交通、推动大开放、发展大产业、促进城市功能品质大提升、实现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显著成果。目前全市已经收集了200多个案例,我们从中择优选择数个呈现给读者,借此展示港城人民众志成城接续奋斗的感人图景。
新亚欧大陆桥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案例】
江苏省新亚欧大陆桥集装箱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于2019年11月通过验收,获批成为第一批“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实施主体港口控股集团依托多式联运格局,开展以港口为核心枢纽的海铁、公铁、海河多式联运模式,最终实现港口枢纽内外多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不断提升综合效率效益。
【亮点】
创新运行铁空联运业务和稳定跨里海沿线国际班列整列发运模式,不断提升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一是创新运行铁空联运业务。中哈物流基地为针对跨境业务开拓新型高效物流运输方式,通过将连云港至阿拉木图的中亚点对点班列,与土耳其在哈萨克斯坦的航空公司进行无缝衔接,创新扩大铁空联运业务能力,不断促进集拼业务和跨境贸易发展,进一步满足客户多样化、个性化的物流及高附加值货物需求。二是创新稳定跨里海沿线国际班列整列发运模式。跨里海沿线国际班列整列发运模式由中哈物流基地开展全程物流业务,通过优化以往与中亚班列集装箱混编的运输模式,减少运输中途装卸环节等,极大程度提升了运输时效,该模式标志着连云港中欧班列再次提档升级。2019年10月12日,成功实现连云港-土耳其跨里海沿线国际班列整列发运业务。
同时创新多式联运组织模式,通过创新粮食过境业务“集改散”模式、沥青罐箱“船站直取”模式,不断推进港航路协同化发展。开发多式联运信息系统,推进连云港港口多式联运平台软件及配套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开发实施与完善。
上合物流园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标杆示范项目
【案例】
上合组织(连云港)物流园是江苏省和连云港市面向“一带一路”重点打造的国际物流园区,以推进“一带一路”强支点建设,打造标杆示范项目为目标引领,上合物流园狠抓项目推进,夯实发展基础,以“互联网+物流”为突破口,深入推进物流业创新发展,集聚物流产业,提升开放能级,跨国界、跨行业、多元合作、多式联运的物流体系和运作模式初步形成,陆海联运国际通道和上合组织出海基地建设成效显著。
【亮点】
围绕打造国际班列连云港品牌,上合物流园与港口集团、海关等单位探索创新中欧班列“保税+出口”集装箱混拼、国际班列“车船直取”零等待等政策,国际班列通行效能全面提升。智慧物流信息服务中心建成投用,为园区加快开发建设、集聚物流业态、强化管理服务形成支撑和承载空间。保税物流中心海关监管场所获批并开展物流监管业务,跨境电商等保税备货、海运快件等新兴业态落地运营。
通过高点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综合优势,全力集聚产业项目,优化营商服务,筑牢发展保障,三年来,园区累计完成投资39.82亿元,实现物流量7602.24万吨、物流收入19.59亿元,入驻企业超过70家,先后成功获评国家级示范物流园区、中国物流实验基地、全国优秀物流园区、江苏省海洋经济创新示范园区、江苏省省级物流示范园区、江苏省省级粮食物流产业园。
最高开放平台构筑 “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新增长极
【案例】
自2019年8月2日起,在江苏自贸试验区连云港片区20.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围绕亚欧重要国际交通枢纽、集聚优质要素的开放门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交流合作平台三大功能定位和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投资领域改革、推动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等6个方面试点任务,连云港片区立足自身特色,构建一个高效的推进体系,搭建一个亲商的政策环境,建立一个畅通的沟通渠道,形成一个优良的改革氛围,在政府职能转变、通关便利化改革、新业态培育等领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至目前,连云港片区以全市2.7‰的面积,贡献了全市25%的实际利用外资、18%的外贸进出口、16%的新增市场主体,形成了东西双向更加开放、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改革举措接连涌现、平台载体加速落地、集聚效应逐步显现的良好发展态势,努力打造连云港“高质发展、后发先至”新增长极。
【亮点】
细数连云港自贸片区取得的成绩,可谓亮眼。重点围绕国际班列、对外贸易等领域,连云港形成特色创新实践案例68项,全省第一批20项复制推广改革试点经验、20项创新实践案例中,该市各占6项。中华药港、石化产业基地等一批优质载体,集聚了一批高质高效的重大项目,新兴产业、平台载体、营商环境等方面均有重大突破。秉承着“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的使命,连云港片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充分发挥制度创新“新高地”、改革开放“试验田”、对外开放“最高平台”作用,突出特色、深化改革、务求实效,迅速掀起大干快上的建设热潮,全力推进高质发展、后发先至。
首创即成,精彩答卷彰显全国文明城市精气神
【案例】
2020年11月20日,连云港市委书记项雪龙代表全市人民,从北京捧回“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的奖牌。2018年,连云港市成功跻身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三年来,连云港全市上下以“高质发展、后发先至”为要求,牢固树立为高质发展而创、为城市进步而创、为人民幸福而创的创建理念,高位推动、精准发力,接续开展“攻坚2018”“奋战2019”“决胜2020”三大战役,在定向攻坚上接续推进“八项工程”“六大行动”,在具体实践中推行实地考察动态问题“八及时+小工具”、网上申报“清单化+月监测”等创新举措,以钉钉子精神推动创建美好愿景变为美丽实景。五百万港城人民以生动的文明实践,顺利完成连云港市“高质发展、后发先至”的文明答卷。
【亮点】
在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中,连云港聚焦群众生产生活中关注的“急、难、愁、盼”等问题,提升群众生活舒适度、环境宜居度、城市形象美誉度,让文明融入城市及群众的点点滴滴。高位推动、精准发力,是首创即成的关键因素。以人为本、利民惠民,是创建工作的核心理念。全民动员、全员参与,是城市善治的动力源泉。通过文明创建,连云港收获的不仅是城市品质的提升,更是城市精神的凝练;不仅是创成的荣耀,更是为连云港在新起点上继续前行提供了宝贵经验。
全面打赢碧水攻坚战 国考断面获满分答卷
【案例】
连云港市共有6个地表水国考断面,分别是淮沭新河新村桥、蔷薇河临洪闸、西盐大浦河盐河桥、古泊善后河善后河闸、通榆河沭南闸、灌河大桥。2018年,仅沭南闸、善后河闸2个断面达到Ⅲ类水,全省倒数,水环境达标形势严峻。三年来,全市上下通力合作、全力以赴,采取“控源、截污、清淤、活水、绿岸、管理”,全市深入实施“断面长制”“河长制”,书记、市长挂帅,构建治水管水齐抓共管新格局。“一河一策”,每年制定工作方案。开展专项帮扶,定期督查推进,强化应急管控,开展源头治理,加强预警监测,使国考断面水质稳步提升。2020年,6个国考断面水质达标率及优Ⅲ类比例均为100%,为“十三五”以来首次,为全省国考断面优Ⅲ类比例提高近2个百分点作出了巨大贡献。
【亮点】
水环境治理是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基本要求。连云港市通过主要领导亲自抓,为治水成功提供了政治保证。水污染治理涉及生态环境、水利、住建、农业农村等众多部门,一直以来,始终存在各管一块、单打独斗的局面,连云港市各部门建立健全部门协调机制,厘清工作职责,通过有效联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切实扭转了“多头治水”的局面。水的问题在岸上,从源头治理才是根本。连云港实施一系列治本措施,通过扩建污水处理厂、完善污水收集管网、治理工业企业废水、规范畜禽养殖粪污处置、循环利用农田退水等举措,为国考断面水质达标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徐圩新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案例】
徐圩新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的先导区,是国家“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产业合作重要载体,是国务院批复的全国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总规划面积约467平方公里。主要发展石化、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和现代港口物流等主导产业,重点打造世界一流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智能化新区,努力发展成为江苏沿海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2018年12月通过生态环境部、商务部、科技部三部委组织的专家验收。2019年7月三部委正式联合发文,批准徐圩新区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
【亮点】
以石化产业为核心完善园区主导产业链,充分考虑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链共生,横向耦合,纵向延伸,土地集约利用,基础设施共享,环境及社会风险等因素,建设完善的石化上、中、下游均衡发展产业链。加强园区风险防控,打造“升级版”生态工业园区。坚持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建设,全面巩固“升级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塑造“大美徐圩”品牌,提升生态文明水平。新区通过引进一大批国际领先技术项目,进一步夯实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丰富石化基地的产业链条,壮大临港产业规模,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石化产业基地和电子化学品生产基地提供有力支撑。
电商产业打造市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案例】
近年来,连云港市电子商务产业模式不断创新,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产业链条持续延伸,成为市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20年,连云港市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550亿元,同比增长35%,农村电商网络零售额突破300亿元,同比增长36%。目前,连云港市线上企业9000多家,网店约9.2万家,从业人数80多万。东海县成功入选“全国农村电商十强典型县”,灌云县、东海县、灌南县成功获批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灌云县、东海县、灌南县、赣榆区成功获批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实现了国家级、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区)的全覆盖。通过大力发展网红经济,直播电商异军突起,发展迅猛,在2020年3月公布的全国十大淘宝直播之城中,连云港市仅次于杭州、广州,位居第三,补齐了乡镇经济和广域市场对接“最后一公里”,实现弯道超车。
【亮点】
连云港起草《关于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电商产业“十四五”目标,系统谋划全市电商产业园和物流园区布局,打造连云港518电商产业品牌。精心打造“518全球购”网络购物平台,构建省市县联动、主管部门与电商协会协同推进的电商人才培育体系,支持各地充分运用和整合各类资源,依托县域特色产业和品牌效应,做大做强电商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强化示范引领作用。连云港市网络零售额连续4年实现百亿级增长,增幅均超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