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文化产业如何打好持久战
2020-05-15 10:33 来源:新华日报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院长兼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 范周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疫情已经蔓延至200余个国家和地区,各国经济活动因疫情暴发而迅速下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今年全球经济可能出现-3%的增长”。全球疫情防控不确定的前提下,恢复文化产业应当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把握好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危”与先“机”,兼顾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形势,恢复文化产业仍需标本兼治。

疫情下,文化产业“危”与“机”并存

疫情影响下全球局势日益紧张,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同时海外近40个国家和地区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并陆续封城封国,对产业链中断的直接冲击仍需时间恢复。

这些直接冲击我国文化产业。例如,全球玩具市场70%来自于中国制造,今年1—2月中国玩具出口金额为25.68亿元,同比下降26.8%。同时,2020年以来全国超过6500家影视公司注销,一季度22家影企预计亏损17.45亿元,亏损幅度最大为万达影业。此外,一季度我国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350元,下降36.1%。“五一”假期全国累计接待国内游客1.15亿人次,累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75.6亿元,旅游收入仅占去年的40%。

重大危机与历史机遇往往相伴而生。一方面,第四次科技革命、经济全球化、全球疫情冲击等同步发生、相互交织的复杂世界体系里,疫情防控常态化和经济恢复稳步进行下我国或可抢占先机迎来发展时间差。另一方面,重大危机将催生社会变革,上世纪经济大萧条时期是美国影视产业发展黄金期,中国互联网经济兴起于非典时期。此次全球疫情影响下,智能经济、无人经济、线上经济逆势上扬,政府扶持导向、社会需求导向也将催生我国文化发展的大变革。

文化产业结构、思维模式加速变革

在人工智能、5G、物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和产业要素的推动下,社会数字化转型进入加速跑阶段,社会发展已从工业化的“原子经济”向信息化的“比特经济”转型过渡。

第一,疫情将推动人们消费习惯变革。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庞大的互联网用户将带动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巨变,为数字消费的蓬勃发展奠定用户基础。无人配送、非接触式服务、线上消费在疫情期间均呈现逆势上扬的趋势。

第二,疫情将加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数字技术成为新常态下文化产业发展新动能,以数字技术为依托的直播电商在疫情期间迎来发展新高峰。艾媒咨询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直播电商行业的总规模达到4338亿元。预计今年中国在线直播的用户规模将达5.24亿人,市场规模将突破9000亿元。

第三,线上教育、线上办公、智能康养等新兴文化业态倒逼文化产业变革传统思维方式。疫情之下,许多线下娱乐需求、教育需求开始向线上转移,2020年初,全国2.65亿在校生普遍转向线上课程,在线思维模式的转变值得重点关注。

“新基建”助推文化发展势能转动能

相较于传统基建,新基建更侧重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概念界定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可预见的是,新基建将为“稳投资”工作提供坚实支撑。根据工信部赛迪智库发布的《“新基建”发展白皮书》,“新基建”七大领域预计带动直接投资超10万亿元人民币。

一是“新基建”将提升文化产品内生动力。新基建将在要素和市场层次对文化产业带来革新,促进产业升级,提升新旧动能转换效率,加速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积累的巨大势能转变为产业发展动能。新基建将缩短文化资源向文化产品转化的过程,加速产学研一体化,缩短科技手段应用到文化产品的时间。

二是“新基建”助推文化治理模式现代化。基于5G、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通过收集、分析、应用城市大数据信息构建智慧城市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以新基建为依托更新文化治理手段和治理模式能够更好地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例如,今年“五一”假期期间,智慧旅游、智能监控、线上预约、线上旅游等均体现出新技术在提升文化治理现代化能力和水平上的有效性。

探索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新路径

当前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文化产业各个领域各个部分应当做好疫情之后的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促进经济社会运转正常“动起来”。

在政策上,既要加大经济杠杆扶持力度,避免企业倒闭、失业增加、金融业不良资产增加三者之间内部恶性循环,又要避免完全依赖政府债务、扩大政府投资来支撑经济增长,特别要注意激活民营资本的活力;既要提升扶持政策实效性,又要避免简单的减税降费,养成企业的惰性思维。未来文化产业恢复商业活动需要面对的不只是流动性问题,还有清偿力问题、商业模式的生存问题,要求文化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谋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疫情之后,文化领域要做到内外兼顾,修补国内文化产业链与供应链,推动国内产业链的转型升级,既要推进企业转内销,提升产业链的对内供给与转向,同时要及时关注国际疫情动态、扶持政策动态,积极开辟“一带一路”沿线等国家的第二国际市场、第三国际市场。面对未来要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线上线下双管齐下,使新型文化产业向阳而生,传统文化产业逆风前行。一方面,线下集聚性业态应当思考如何转型升级,寻求业态创新,扩展多元化营收模式。另一方面,如线上教育、线上会议等线上文化业态应该进一步持续优化当前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线上文化服务,从而更好应对未来疫情常态化的发展趋势,避免疫情过后,线上文化业态由于缺少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发展模式而成为退潮后“裸泳”的那一个。

作者:范周 编辑:宋亦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