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让我们重新审视全球化
2020-02-28 09:25 来源:中国贸易报

尽管一直有人在构思、推演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脱离中国的情形,但谁也没有料到,与中国“脱钩”的压力测试竟然是通过新冠肺炎疫情来完成的。

在中国被迫按下经济暂停键的当下,我们看到,构成全球化进程的贸易和交易、资本和投资、知识与信息的跨国扩散、人员的跨国流动这四个因素里,有三个受到影响,全球经济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击。

许多国家都在盼望中国工厂的机器轰鸣声能快点响起来,复工复产的进程能再快一些,中国的游客能来得多一些。

疫情的到来暴露出历次全球化过程中的一个弱点——有相当多的国家或国际组织似乎已经忘了“不要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经验之谈。

无论是大航海时代的荷兰、西班牙、葡萄牙,还是工业革命后的英国、二战后的美国,都曾作为全球化的引导者登上历史舞台。

彼时,很多国家、国际组织都寄希望于这几个先后出现的弄潮儿来推动全球化,并携带自己涌上潮头。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全球化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依旧保持螺旋前进的趋势。

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被学者当作推动新型全球化的有力抓手,并得到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地区、国际组织的认可。对此,媒体多以某国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快车”来形容当前发展趋势,许多国家、国际组织又纷纷把宝押在中国身上。

不幸的是,中国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全世界都要“戴口罩”。

人们静下来思考时发现,浩浩荡荡的全球化历史的本质竟然是一个“靠”字!经过此次波折,国际社会应该进一步明白,全球化不是靠某个国家来推动的,而是所有国家的义务和责任。

我们不应被“新冠肺炎是压倒全球化的最后一根稻草”这样的言论所吓倒,而应该在认真思考后进一步勾勒出未来全球化的模样:全球化的未来是不是应该像现在火热的区块链一样,是个去中心化的过程?也许多元化、多极化才是全球化未来的新格局。

与这些国家、国际组织不同的是,中国经历过闭关锁国,也经历过被封锁围堵,深知自力更生的重要性,同时也有着拥抱世界的迫切需求。

改革开放以后,得益于国际社会的友善氛围,中国成了全球化的受益者,直到现在,中国依旧是自由贸易的坚定支持者。这令中国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所列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某些行业领域内,中国既是发达国家产业链的中下游,又是发展中国家的上游,处于“8”字绕环的中心。正因为拥有相对独立又与世界经济体系密切融合的独特之处,中国才能在疫情之下,在许多国家采取停航停运封关等暂时脱离接触的措施之后,经济长期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展现出足够的韧性。

当然,我们不能看到短期内全球价值链、供应链离不开中国就毫无危机感。这次疫情的到来,同样暴露出我国企业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一些短板。

听惯了企业国际化课程的企业高管可以脱口而出企业国际化的秘诀——“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其最终的落点就是本土化。然而疫情的到来,使得一些本土化程度不高的企业露出了原形,一些项目也受到了影响。

需要再次强调,不是仅仅雇佣当地普通员工就是所谓“本土化”,还要包括雇佣当地高管,建立本土化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等等。“一带一路”建设全流程中只用“自己人”“自己货物”的做法存在风险,没想到黑天鹅来得如此之快。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强调“共商共建共享”,更重视互联互通。其要点就是呼吁各个国家主动将其战略发展规划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对接,打造共同发展平台,形成合作网络。

唯此,每个国家、地区才能都成为网络上的一个节点,在拥有相对独立经济发展体系的同时,还拥有许多条与其他国家相联系的线路。这样的机制保证了若其中一条线路出现问题,也不会影响其全局发展。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当下的全球化进程,在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要更加深入理解互联互通的深刻内涵,包括某些国家,更包括我们自己。

作者:张凡 编辑:宋亦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